欹枕艣聲邊,貪聽咿啞聒醉眠。夢里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別后兩眉尖,欲說還休夢已闌。只記埋怨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獨自圓。
南鄉子·舟中記夢。宋代。辛棄疾。 欹枕艣聲邊,貪聽咿啞聒醉眠。夢里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別后兩眉尖,欲說還休夢已闌。只記埋怨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獨自圓。
譯文
船行江上,在咿啞嘈雜的搖櫓聲中漸漸入睡。在夢中與意中人相會,她依然是翠袖盈盈的可人情態。
在夢中正與情人難離難舍,欲說還休之際,卻夢斷人醒。回憶前夜分別時,正是圓月中天,月圓而人離別。
“欹枕”兩句:櫓聲咿啞,倚枕醉眠。欹(qī)枕:倚枕。艣(lǔ):同櫓,搖船用具。咿啞:象聲詞,搖櫓聲。聒(guō):聲音嘈雜,使人厭煩。
“夢里”三句:寫夢境:笙歌花底,玉人歷歷在目。翠袖:著綠色衣衫的人,代指玉人。夢里:一作“變作”。
“別后”兩句:言玉人欲訴別后相思,不想夢斷人去。兩眉尖:緊皺雙眉,愁苦貌。夢已闌:夢已盡。
“只記”三句:記敘玉人夢中之語:怨月無情,別時獨圓。埋冤:即埋怨。前夜月:指別時之月。不管人愁獨自圓:人愁離別,月卻獨自向圓。意同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詞:“何事長向別時圓。”
參考資料:
1、謝永芳.辛棄疾詩詞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6:217
2、謝俊華.辛棄疾全詞詳注(上冊).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6:82
此詞當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秋。當時辛棄疾由臨安赴任湖北轉運副使之職,舟行江上,記夢而作。
參考資料:
1、謝永芳.辛棄疾詩詞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6:217
2、謝俊華.辛棄疾全詞詳注(上冊).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6:82
詞題為記夢,所夢何人,本事無考。詞先寫舟中孤寂,搖櫓聲中,由醉入夢。夢中花叢笙歌動聽,伊人宛然在目。換頭寫伊人傾訴別后相思,然后以對方埋怨人離月圓收結,體現雙方依依難舍,情摯意濃。
全詞就夢前、夢中、夢后三層依次寫來,思路清晰。詞人由醉入夢,夢中笙歌花叢,翠袖盈盈。以下不寫夢后相思,卻從對面入筆,倒敘夢中情境,妙筆脫俗。“只記”二句,以少勝多,怨月獨圓,情癡意濃。且此月系玉人閨中獨看之月,抑或詞人舟頭所見之月?情境恍惚。“不管”句無理而妙,韻味無窮。小詞寫得清麗爽暢,精湛宜人。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端午詞·內廷。宋代。晏殊。 披風別殿地無塵,辟惡靈符自有神。九子粽香仙醴熟,共瞻宸極祝千春。
代吳兒作小至后九九詩八解 其一。宋代。張侃。 一九才過二九來,見人相喚袖難開。外頭天色時時轉,雪急因風緩緩回。
灤京雜詠一百首 其三十一。元代。楊允孚。 北闕東風昨夜回,今朝瑞氣集蓬萊。日光未透香煙起,御道聲聲駝鼓來。
高宗明堂前朝獻景靈宮十首。。真宗。 玉氣如虹,豈繒棄笥。既奉既將,亦奠在位。有永群后,實相祀事。何以臨下,心意不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