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顧憐無聲。
送二兄入蜀。唐代。盧照鄰。 關(guān)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此中一分手,相顧憐無聲。
在古代,人們十分珍視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盧照鄰的《送二兄入蜀》就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詩人與其兄弟之間深厚的手足親情。
首句“關(guān)山客子路”,是向“二兄”說明前方路途遙遠、山巒疊嶂、十分艱險,提醒親人要多加珍重。古時由長安入蜀,必須經(jīng)過秦嶺太白山、青泥嶺和大劍山、小劍山之間的一條棧道——劍門關(guān)。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曾清晰描繪了蜀道的艱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雖然劍閣有“天梯石棧相鉤連”,卻仍舊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最后不得不發(fā)出“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鄉(xiāng)”的嘆息。
盧照鄰這首詩沒有細致刻繪,而用“關(guān)山”二字概括了蜀道上的艱險,與兄弟惜別的沉重心情卻清晰可見。
次句“花柳帝王城”,是指“二兄”出發(fā)的地點——長安,繁華似錦,歌舞升華,一派繁華的景象。
這一句與首句形成鮮明對比。詩人以長安的“花柳”繁華反襯親人在艱險的蜀道上將會碰到的孤苦、凄涼,著墨不多,感情卻倍顯深沉。
三、四句“此中一分手,相顧憐無聲”,是抓取臨分手時的瞬間情景的一個細節(jié)描寫,將兄弟二人依依不舍相互牽掛的惜別情態(tài)刻劃地細致入微,淋漓盡致。“相顧”二字將相互間情深意切的目光傳神地刻繪了出來,一個“憐”字瀉出了二人心中只有親人間才會存在的滔滔摯愛之情,“無聲”二字顯示了不可名狀的離別之慟,頗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意。
詩人在短短四句詩中能夠由遠及近地刻劃雙方的心靈,善于節(jié)制感情,平衡抑揚,在前兩句的對仗中巧含對比的成份,使全詩感情異常深厚濃烈,跌宕起伏,令人感動。
作為抒寫骨肉親情和送別詩來說,《送二兄入蜀》或許并非最上乘之作,但卻以其簡潔質(zhì)樸的詩風和語言有力地沖擊了宮體詩的形式主義藩籬,給初唐詩壇帶來了清新之氣,也為后來的盛唐詩歌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盧照鄰,初唐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盧照鄰望族出身,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后人譽為經(jīng)典。 ...
盧照鄰。 盧照鄰,初唐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盧照鄰?fù)宄錾恚鵀橥醺浜灒殖鋈我嬷菪露迹ń袼拇ǔ啥几浇┪荆谖膶W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后人譽為經(jīng)典。
過德清石壁故居二首 其二。宋代。韓淲。 世事身心水一杯,是非膠擾付蚊雷。吾生只合閒蕭散,多少年光節(jié)物摧。
張德夫園亭八詠·橘渚。宋代。王炎。 小插藩籬護洲渚,當年手自種嘉樹。春風吹出玉瓏璁,水面霏微噴香霧。蕭疏木疏候雁翔,漙漙白露朝為霜。木奴欲獻主人壽,一夜累累千顆黃。紫蟹螯肥鱸膾好,釀就洞庭春色老。蒼頭急走喚客來,翠勺金壺同醉倒。
道無情。。尹志平。 九九嚴凝冰結(jié)。山后朔風凜冽。西去意如何。***。道友一聲珍重。慎勿使他心動。志氣要平和。道無魔。
靜樂。元代。丁鶴年。 高人嗟逝矣,靜樂尚求詩。豈意無為道,翻成罔極悲。二難勤繼述,一默付希夷。飲水心愈潔,看山意更遲。傷烏營冢日,吊鶴造廬時。霜露增新感,煙霞遂宿期。閉門春事去,隱幾午陰移。未墜青云志,仍工白雪詞。每憐司馬病,深忝叔牙知。慚愧無佳句,緘題慰孝思。
奉題對廬文集二首 其二。。陳永正。 雄奇清婉發(fā)英華,嶺表風流擅一家。詩壽千春文壽世,此生原不負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