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落芙蓉并葉凋。半枯蕭艾過墻高。日斜孤館易魂消。
坐覺清秋歸蕩蕩,眼看白日去昭昭。人間爭度漸長宵。
浣溪沙·已落芙蓉并葉凋。清代。王國維。 已落芙蓉并葉凋。半枯蕭艾過墻高。日斜孤館易魂消。坐覺清秋歸蕩蕩,眼看白日去昭昭。人間爭度漸長宵。
池中的荷花和荷葉已經凋敝了。有些枯黃的艾蒿從墻頭冒了出來。夕陽照在孤寂的客舍上,更讓人感到寂寞無奈。
坐看秋日的天空感覺一切正在消失當中。白天將會過去,繼而是無盡的黑夜。又怎么能渡過一天比一天長的夜晚。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
②芙蓉:荷花的別名。
③蕭艾:艾蒿,臭草。
④孤館:孤寂的客舍。
⑤清秋:明凈爽朗的秋天。
⑥白日去昭昭:白日指太陽,陽光。昭昭指明亮。
⑦爭度:怎么渡過。漸長宵:一天比一天長的夜晚。
參考資料:
1、葉嘉瑩.王國維詞新釋輯評[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6:524-527
2、王傳臚.王國維與人間詞[J].四川:四川大學學報,2002:101(8).
此詞寫于1908年秋,北京。王國維在這年正月續娶潘麗正為妻。三月,王國維攜妻北上,潘氏操持家政,王國維有心治學。
參考資料:
1、陳鴻祥.人間詞話人間詞注評[M].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22.
首悲秋的詞,其中滲透著一種悲哀絕望的情緒。
“已落芙蓉并葉凋,半枯蕭艾過墻高”是描寫秋天蕭瑟的景象,“日斜孤館易魂銷”是寫個人的情緒。這是古人寫悲秋題材時常用的套路。古人悲秋作品中的秋景是用來起興的,因此一般都是寫眼前實景。而“芙蓉”和“蕭艾”兩個詞出于《離騷》,它們本身又是有象征意義的。所以,“已落芙蓉”兩句雖看起來是“寫境”,其實也有可能是“造境”。這種景象,也許確實是當時眼前所見的景象,但“蕭艾”與“芙蓉”對舉,再加上“半枯”和“過墻高”的形容,實在頗有些調侃的味道。似寫實景而又暗含有寓托的深意,似含深意而實際上又是現實的寫景,這正是王國維所擅長的本領。
但到了下闋,作者就開始把個人不遇的悲傷導向他的主旋律——對整個人間的悲憫了。“坐覺清秋歸蕩蕩”是說,秋天雖然凄涼,但秋天的一切也正在消失,繼之以更為凄涼的冬天。“眼看白日去昭昭”是說,白天很快也就要過去了,繼之以漫長的黑夜。這兩句的口吻,使人感到一種宿命已定無可奈何的恐懼。“爭度”,是“怎么度過”。這是一種疑問,其中充滿了對人間未來的擔憂與焦慮。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
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回鑾奉皇太后進宮之作。。弘歷。 展豫巡嵩洛,回鑾奉壽康。三呼遐算祝,九曲瑞符彰。不狩安知外,惟勤所戒荒。鳳樓五云表,藹藹萃千祥。
次韻張秘丞勸駕。宋代。劉克莊。 一紙黃書舉茂才,使君后挽復前推。似聞太史占奎宿,先敕天官起蟄雷。唐世科場先進士,漢家郊廟要掄魁。白頭鄉老殷勤處,西望旗鈴送喜來。
贈譚金吾還朝 其一。明代。區大相。 家住層城接御溝,承恩使越錦衣游。尺書入報明光殿,東盡扶桑看海流。
鰲背元夜。金朝。李俊民。 山市家家秉燭游,風檐齊掛月燈毬。不須更用閑妝點,人在鰲峰最上頭。
錦城寓館八首 其四。明代。薛瑄。 當戶海榴樹,紛紛落絳英。竹林新筍出,石砌綠苔生。小屋知心靜,繁花覺眼明。少陵今遠矣,誰與論詩情。
祭酒謝芳石先生祖母獲旌門喜 其五。明代。林光。 誰道君門萬里遙,君恩寸尺也難消。非緣截發天無二,安得旌門詔有條。節義昭彰孫子職,綱常扶植圣明朝。貞嫠自古皆無為,九死何心向紫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