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飲誠齋,忽有一鷗來泊松上,已而復去,感而賦之。
偶聽松梢撲鹿,知是沙鷗來宿。稚子莫喧嘩,恐驚他。
俄(é)傾忽然飛去,飛去不知何處?我已乞歸休,報沙鷗。
昭君怨·賦松上鷗。宋代。楊萬里。 晚飲誠齋,忽有一鷗來泊松上,已而復去,感而賦之。偶聽松梢撲鹿,知是沙鷗來宿。稚子莫喧嘩,恐驚他。俄(é)傾忽然飛去,飛去不知何處?我已乞歸休,報沙鷗。
偶爾聽到窗外松樹上拍打翅膀撲撲鹿鹿的聲音,知道沙鷗在夜宿,十分驚喜。小孩子聲音小一些,別驚動了鷗鳥。
不一會兒工夫,沙鷗突然振翅遠飛,不知道它落到何處去了。告訴沙鷗,我已經向朝廷提出請求,要辭官歸隱了。
昭君怨:詞牌名,又名《宴西園》、《一痕沙》。四十字,全闋四換韻,兩仄兩平遞轉,上下片同。
誠齋:楊萬里書房的名字。
已而:后來。
撲鹿:狀聲音。張志和《漁父》:“驚起鴛鴦撲鹿飛。”
稚子:幼子;小孩。
喧嘩:聲音大而雜亂。
俄傾:片刻;一會兒。
歸休:辭官退休;歸隱。
報沙鷗:沙鷗,棲息于沙灘、沙洲上的鷗鳥。《文選》卷三十一江淹《雜體詩》“擬張綽”,李善注引《莊子》:“海上有人好鷗鳥者,旦而之海上,從鷗鳥游,鷗鳥至者百數。其父曰:‘吾聞鷗從汝游,試取來,吾從玩之。’曰:’諾。‘明旦之海上,鷗鳥舞而不下。“今本無之。《列子·黃帝篇》略同。人無機心,能感動異類,稱”鷗鳥忘機“本此。這里意謂自己志在隱居,約沙鷗為伴,今即將實行,故告知它。曹松《贈方干》二之二:”他時莫為三征起,門外沙鷗解笑君。“本詞似用此意。黃庭堅《登快閣》:”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參考資料:
1、俞平伯 .《唐宋詞選釋》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 :第186頁 .
2、史杰鵬 .《宋詞三百首正宗》 . 北京 : 華夏出版社 , 2014.3 :299-300 .
本詞是楊萬里辭官歸隱家鄉江西吉水時的作品,題目《賦松上鷗》說明,這是一首詠物詞。小序交代了鷗來復去的時間、地點和經過,“感而賦之”一句,則說明寫作動機。
參考資料:
1、俞平伯 .《唐宋詞選釋》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 :第186頁 .
2、史杰鵬 .《宋詞三百首正宗》 . 北京 : 華夏出版社 , 2014.3 :299-300 .
俄傾忽然飛去,飛去不知何處?我已乞歸休,報沙鷗。
上片寫作者靜坐書室,意外地聽窗外松樹上有沙鷗前來投宿,十分驚喜。“偶聽松梢撲鹿”,“偶”字意即偶然地,或者說是意料之外地,“撲鹿”是象聲詞。首句說,他偶然聽到門前松樹梢上有飛鳥拍打翅膀的“撲鹿”聲,憑著生活經驗,他“知是沙鷗來宿”。首二句無絲毫的渲染與夸飾,似乎是簡單地平鋪直敘,但只要稍稍揣摩,便不難發現,這十二個字既寫出了環境的寂靜,又寫出了樹上鷗鳥的活動,從字面看,人未見形,鷗未露體,而在讀者的意念中,卻分明“看”到作者凝神諦聽的神態,“聽”到沙鷗抖動翅膀的撲撲鹿鹿的聲音,這足以說明,這兩句近似口語的話,并非隨意信手寫來,而是經過認真推敲錘煉而得,因此頗為傳神。
“稚子莫喧嘩,恐驚他。”沙鷗前來投宿,作者無限欣喜,他小心翼翼地向正在玩耍的孩子們示意,告誡他們不要吵鬧,恐怕驚嚇了鷗鳥。這兩句于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對沙鷗這種鳥兒非常喜歡,同時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而且增加了本詞的生活氣息。“莫”字和“恐”字表達出作者對沙鷗由衷的喜愛。
下片寫鷗鳥遠飛,詞人不免悵然若有失,進而將鷗鳥人格化,與之溝通思想,借以抒發心志。“俄頃忽然飛去,飛去不知何處?”作者正因為沙鷗落在“誠齋”門前松樹上高興,轉瞬間沙鷗忽然振翅遠飛,作者深感失望,先前的激情頓時冷落下來。“不知何處”說明作者對鷗鳥十分記掛,面對一片空虛的茫茫夜空,他萬分焦慮,卻又無可如何。兩句中“飛去”二字重復使用,這種手法在現代修辭學上稱為“頂真”,因為用得恰切自然,所以讀起來絲毫沒有重復的感覺。
“我已乞歸休,報沙鷗。”結尾兩句,作者和盤托出心志,把自己辭官歸隱的事告訴沙鷗,表述了他期望求得沙鷗“理解”的心情。據《宋史》記載,楊萬里長期被貶,憤而辭官家居,臨終前曾有“韓佗胄奸臣,專權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的話,說明他因為報國無門,又不被人理解,憂憤至死。本詞把沙鷗視為“知己”,寄托自己的感情,其意也在于排解內心的苦悶。
楊萬里。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男,漢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杰出詩人,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
瑞鷓鴣。宋代。柳永。 吳會風流。人煙好,高下水際山頭。瑤臺絳闕,依約蓬丘。萬井千閭富庶,雄壓十三州。觸處青娥畫舸,紅粉朱樓。方面委元侯。致訟簡時豐,繼日歡游。襦溫褲暖,已扇民謳。旦暮鋒車命駕,重整濟川舟。當恁時,沙堤路穩,歸去難留。
題四景山水 其四。宋代。鄧林。 六出花開不待春,滕神工巧奪天真。野人富貴無心得,門巷璚瑤一夜新。
水調歌頭 姑蘇臺。宋代。張镃。 孤棹溯霜月,還過闔廬城。系船楊柳,橋畔吹袖晚寒輕。百尺層臺重上,萬事紅塵一夢,回首幾周星。風調信衰減,親舊總凋零。認群峰,尋四塔,半煙橫。平生感慨,況逢佳處輒銷凝。休說當時雕輦,不見后來游鹿,斜照水空明。猛把畫欄拍,飛燕兩三聲。
戲贈樂天、復言(此后三篇同韻)。唐代。元稹。 樂事難逢歲易徂,白頭光景莫令孤。弄濤船更曾觀否,望市樓還有會無。眼力少將尋案牘,心情且強擲梟盧。孫園虎寺隨宜看,不必遙遙羨鏡湖。
重寄元美 其二。明代。李攀龍。 南冠君子系京華,秋色傷心廣柳車。此地由來多俠客,不知誰是魯朱家。
送李屯田守桂陽二首 其一。宋代。王安石。 泊船香爐峰,始與子相識。寄書邗江上,詒我峰下石。緣以湘水竹,攜持與南北。永懷故人歡,不愿百金易。竹枯歸樵蘇,石爛棄沙礫。夷門得邂逅,綠發皆半白。追思少時事,俛仰如一夕。老矣無所為,空知念疇昔。常思一杯酒,要子相解釋。出門事紛紛,歸臥意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