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絲帶金地,窗間掬飛塵。
偷得鳳凰釵,門前乞行人。
新長青絲發,啞啞言語黠。
隨人敲銅鏡,街頭救明月。
東家新長兒,與妾同時生。
并長兩心熟,到大相呼名。
古詞三首。唐代。于鵠。 素絲帶金地,窗間掬飛塵。偷得鳳凰釵,門前乞行人。新長青絲發,啞啞言語黠。隨人敲銅鏡,街頭救明月。東家新長兒,與妾同時生。并長兩心熟,到大相呼名。
從李白《長干行》等詩中可以知道,唐時江南的商業城市,市井風俗是開化而淳樸的,男女孩童可以一同玩耍,不必設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寫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景。于鵠這首《古詞·東家新長兒》,也反映著這樣一種生活現實。
這首詩未用第三人稱的敘事角度,而取第一人稱的“代言”體裁。一位少女提起她的東家少年,似乎全是沒緊要的話語,卻語語飽含熱情,說來十分天真動人。
少女首先提到雙方同歲的事實,“東家新長兒,與妾同時生”。通常看來,這不過是尋常巧合而已。
但這尋常巧合由少女津津道來,卻包含一種字面所無的意味。每當強調兩個人之間牢不可破的情誼時,人們常說“雖然不能同生,也要共死。”似乎兩人情同手足而不同生,乃是一種遺憾。而男女同歲,似乎還暗示著某種天緣奇遇。
其次,她又提到“并長——兩心熟”。“并長”二字是高度概括的,其中含有足以讓人終生回憶的事實:兩家關系良好,彼此長期共同游戲,形影相隨,有時惱了,一會兒又好了。童年的回憶對任何人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伙伴感情也特別親密,尤其是一男一女之間。“兩心熟”,就不光是形影相隨而已,而是知心體己,知疼著熱。在少時是兩小無猜,長成就容易萌生出愛巒。所謂“天涯海角覓知音”“兩心熟”是很重要的條件。
最后一句提到的事實更平常,也更微妙:“到大相呼名。”因為自幼以名相呼,沿以成習,長大仍然這樣稱呼,本是平常不過的事,改稱倒恰恰是引人注意的變化。另一方面,人際間的稱呼,又暗示著雙方的親疏關系,大有考究。越是文明禮貌的稱呼,越適合于陌生的人;關系密切,稱呼反倒隨便。至于“相呼名”,更是別有一層親昵的感覺。
短短四句只說著不打緊的話,卻處處溢泄出一種青梅竹馬之情。此外,詩中兩次提到年齡的增長,即“新長”和“到大”,也不容輕易放過。男“新長”而女已大,這個變化不僅僅是屬于生理的。男女孩童的友愛,和少男少女的感情,其間有質的區別。
“到大”之后,再好的男女也須疏遠,這是受社會文化環境制約的,并不以會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當《古詞》的女主人公在心中叨念東家少年——往昔的小伙伴——的時候,或許也感到了這種微妙的變化吧。他們雖然仍沿襲著以名相呼,卻不免經常要以禮相見了。
如果現實生活中沒有今昔之感,就沒有什么必要對往事津津樂道了。
這首詩的語言淺近,著色素淡,但取材巧妙。民謠說:“無郎無姊不成歌”。可見情歌總是很動人的。這首詩并不明言愛情,就此而言可以說是“無郎無姊”,但這種欲言又止、處于萌芽狀態的愛情,卻風度絕妙。
于鵠,大歷、貞元間詩人也。隱居漢陽,嘗為諸府從事。其詩語言樸實生動,清新可人;題材方面多描寫隱逸生活,宣揚禪心道風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謠》、《江南曲》、《題鄰居》、《塞上曲》、《悼孩子》、《長安游》、《惜花 》、《南溪書齋》、《題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謠》和《江南曲》兩首詩流傳最廣。 ...
于鵠。 于鵠,大歷、貞元間詩人也。隱居漢陽,嘗為諸府從事。其詩語言樸實生動,清新可人;題材方面多描寫隱逸生活,宣揚禪心道風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謠》、《江南曲》、《題鄰居》、《塞上曲》、《悼孩子》、《長安游》、《惜花 》、《南溪書齋》、《題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謠》和《江南曲》兩首詩流傳最廣。
太息。明代。薛始亨。 先生玉貌自非庸,義士能辭賣塞封。斜日坐隅占鵩鳥,渾天丸發驗銅龍。顏衰漫指吳門練,醴去羞將楚市舂。碧簡誰窺蝌蚪字,綵毫曾向夢中逢。
陌上暮春。明代。唐之淳。 斗草聽鶯非我事,傍花隨柳亦閒人。如今去作扁舟客,燕趙江淮過一春。
次水心先生雁山韻。。釋元肇。 方壺圓嶠神仙經,遠不可到虛其名。東嘉自古山水郡,往往俗駕回山靈。了知天地不終惜,雁蕩殿出集大成。輞川無人王宰死,五日十日徒勞形。有生莫厭行犖確,四十九折重盤縈。珠璣亂撒龍斗富,樓殿巧著僧爭清。巔崖咫尺分陰晴,幽壑噫欠生雷霆。新詩彈壓得二妙,厖眉雪頂交歡迎。煮茶夜坐發深省,古澗旋汲銅花青。老子于此興不淺,落紅千點春無情。
三代門。管蔡。唐代。周曇。 伊商胡越尚同圖,管蔡如何有異謨。不念祖宗危社稷,強于仁圣遣行誅。
社日兩篇 其一。唐代。杜甫。 九農成德業,百祀發光輝。報效神如在,馨香舊不違。南翁巴曲醉,北雁塞聲微。尚想東方朔,詼諧割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