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凈。何處飛來大明鏡。誰道斫卻桂,應更光輝,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
人猶苦余熱,肺腑生塵,移我超然到三境。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
洞仙歌·中秋。宋代。向子諲。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凈。何處飛來大明鏡。誰道斫卻桂,應更光輝,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人猶苦余熱,肺腑生塵,移我超然到三境。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
這是一首詠頌中秋明月的詞作,借“月有盈虧”的現(xiàn)象,抒發(fā)“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的豪情。詞語洗煉精熟,意境開闊,富有哲理,較之輕浮、側艷的兒女情,以及粉飾太平的利祿語高出很多,是詞中上品。
上闋開句是個比喻句,“碧天如水”將煙霏云斂、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綠水固是常見,但“一洗秋容凈”之句的出現(xiàn),不僅使它頓失俗態(tài),且顯示出一種闊大無比的氣勢,點睛之處便在一個“洗”字。下面是一個問句“何處飛來大明鏡?”看似平淡無奇但卻點出了要寫的主體對象——月亮,且出語自然輕松、比喻貼切。緊接著又使用了一個反詰句“誰道斫卻桂,應更光輝?”意思是:誰曾說起過這樣的話,把月中的桂樹砍倒,明鏡似的月亮會更加光輝流溢。
這是在用典,《世說新語·言語》中記載一段趣話:“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月中之物,當指桂樹,因神話中謂月中有桂樹。詞人在這里是反其意而用,態(tài)度明確地發(fā)出了“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的呼聲,意思是說:誠如所言,砍去月中之桂更如光輝的月亮,便會無所遺漏地覆蓋大地山河,使它們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來。“無遺照”,“山河倒影”,表現(xiàn)了作者一心想收復中原、統(tǒng)一國土,但面對南宋王朝所轄的半壁山河,無計可施,只能寄情皓月,發(fā)出興嘆。詞人反用典故主張砍去月中之“桂”,與期盼能除去朝中的奸佞秦檜可能也是諧音巧合。因為“檜”本與“桂”同音,唐宋之后由于音變,而且是僅在秦檜這個專有人名中“檜”才發(fā)“會”音。即使不是偶然巧合,也加深了一層強烈的政治色彩。
下闋承前,詞人也深知月中之桂不可斫,月光映照出的也只能是破碎了的山河,所以“人猶苦馀熱,肺腑生塵”之句表面寫的是:夏日的酷暑雖退,但馀熱還時而襲來,令人煩悶;實際抒發(fā)的卻是對以秦檜為首的投降派恃權猖獗、炙手可熱的憤怒,與朝中愛國之士受盡壓抑的不平之氣。“移我超然到三境”中的“三境”,指神話中的海上三仙山蓬萊、方丈、瀛州;這種想遁入仙山的想法,只是詞人在悲憤之極時尋求解脫的思想流露,但這只是剎那間的閃現(xiàn),很快又對著明月再次點燃起希望:“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又是一個問句。
“姮娥”即指神話中主管月宮的仙女,本作“恒娥”(因避漢文帝劉恒諱,改稱“常娥”,通作“嫦娥”),這是借向嫦娥發(fā)問到底因為什么事,竟然出現(xiàn)讓月亮時而圓時而缺的現(xiàn)象,以引出下面要說的正文:“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一個“煩”字又引出了一則神話故事,據(jù)《酉陽雜俎·天咫》記“舊言中有桂,……高五百尺,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這幾句是說:麻煩吳剛揮動手中忽忽生風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潔飽滿,普照大地,無遺露地映照出統(tǒng)一的山河和繁華的人間。
這是詞人夢寐以盼的希望的火花又次迸發(fā)。然而,詞人深知自己并非生活在幻想里,他曾親率部隊在潭州(今湖南長沙)抵抗過強大的金兵,慘痛的教訓告訴他要把希望變成現(xiàn)實,必定要不屈不撓直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這便是尾句“待拼卻長年,醉了還醒”所顯示的內容。“醉”應指受挫折、受貶謫后不得不以酒澆愁而醉;“醒”則是除奸、殺敵、收復國土之志不已。
以中秋圓月為內容的詞篇,當首推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作,其拳拳繾綣之情、豪爽浪漫之氣充溢流動,后人無有出其右者。然而向子湮此詞,追從蘇軾之后,就其包容之大涵蓋山河而言,基本上可與蘇軾的詞比肩。全詞氣勢磅礴,感人至深。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號薌林居士,臨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蔭補官。徽宗宣和間,累官京畿轉運副使兼發(fā)運副使。高宗建炎處任遷江淮發(fā)運使。素與李綱善,李綱罷相,子湮也落職。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圍潭州,子諲率軍民堅守八日。紹興中,累官戶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對秦檜議和,落職居臨江,其詩以南渡為界,前期風格綺麗,南渡后多傷時憂國之作。有《酒邊詞》二卷。 ...
向子諲。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號薌林居士,臨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蔭補官。徽宗宣和間,累官京畿轉運副使兼發(fā)運副使。高宗建炎處任遷江淮發(fā)運使。素與李綱善,李綱罷相,子湮也落職。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圍潭州,子諲率軍民堅守八日。紹興中,累官戶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對秦檜議和,落職居臨江,其詩以南渡為界,前期風格綺麗,南渡后多傷時憂國之作。有《酒邊詞》二卷。
沁園春·一劍西來。。梁羽生。 一劍西來,千巖拱列,魔影縱橫。問明鏡非臺,菩提非樹,境由心起,可得分明?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后世評。且收拾,話英雄兒女,先敘閑情。風雷意氣崢嶸。輕拂了寒霜嫵媚生。嘆佳人絕代,白頭未老,百年一諾,不負心盟。短鋤栽花,長詩佐酒,詩酒年年總憶卿。天山上,看龍蛇筆走,墨潑南溟。
旱。清代。孫元衡。 閩人虛畏甲申雨,海客真愁己卯風。千里霞光當日暮,一痕虹影在天東。堯憂不離耕桑事,禹貢難忘戰(zhàn)伐功。綆短汲深增百慮,那因妻子念途窮。
忍野八海詠懷。。熊盛元。 海底魚游樂未央,此身何啻在濠梁?遙聞尺八簫聲起,牽得鄉(xiāng)愁爾許長。
大茅峰四絕句。宋代。陸文圭。 羊腸九折路盤嶇,不覺勝身上太虛。失腳從知高處險,西風斜日旱回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