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芒然自失”。
⒉ 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樣子。
⒈ 亦作“芒然自失”。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樣子。 《莊子·說劍》:“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劍也。
引文王 芒然自失。”
《列子·仲尼》:“子貢 茫然自失,歸家淫思七日,不食不寢,以至骨立。”
宋 秦觀 《俞紫芝字序》:“童子欲語,老人引杖擊之,童子走松陰,忽然不見,還視老人,亦以亡矣!於是余茫然自失,私識其言。”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全 歐 人士,為之栗然震驚者有之,芒然自失者有之?!?/span>
⒈ 心中迷惘,若有所失的樣子。也作「芒然自失」。
例如:「乍聞父親去世的消息,她頓時茫然自失,久不能言?!?/span>
1、茫然自失,只希望醫(yī)生告訴我的是好消息。
2、她茫然自失,笑吟吟的拾起那對鐵鑄小羅漢,說道郭二姑娘,老和尚不能騙你小孩子,我認(rèn)出你來,全憑著這對鐵羅漢。
3、李姓仁兄聞言,瞬間大驚失色,忽又茫然自失,急忙站起身來到孫姓人身前深施一禮道“孫兄所言極是,依孫兄之見,何以教我?”。
4、公子聞言,茫然自失,移席問計“據(jù)高明之見,何以教我?”。
5、人計其妻遷賄之期,正當(dāng)此婦乘垣后日,適相報,尚不悟耶!既而此婦不樂居農(nóng)家,復(fù)隨一少年遁,始茫然自失。
6、茫然自失的我還沒有完全反應(yīng)過來,天空的亮度已經(jīng)增加了,星星在紅色的天空中漸漸隱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