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用舍行藏”。
⒉ 《論語(yǔ)·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謂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隱。
⒈ 亦作“用捨行藏”。
引《論語(yǔ)·述而》:“子謂 顏淵 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謂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隱。 《文選·蔡邕<陳太丘碑文序>》:“其為道也,用行舍藏,進(jìn)退可度。”
呂延濟(jì) 注:“言其道德於時(shí),用之則行,捨之則藏。”
《晉書(shū)·劉喬傳》:“至人之道,用行舍藏。”
宋 蘇軾 《賀歐陽(yáng)少師致仕啟》:“是以用捨行藏, 仲尼 獨(dú)許於 顏?zhàn)印!?br />亦省作“用舍”。 《后漢書(shū)·周黃徐姜等傳贊》:“用舍之端,君子之所以存其誠(chéng)也。”
宋 歐陽(yáng)修 《六一筆記·道無(wú)常名說(shuō)》:“達(dá)有無(wú)之至理,適用舍之深機(jī)。”
⒈ 指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不強(qiáng)求富貴名利的處世態(tài)度。也作「用舍行藏」。
引《晉書(shū)·卷六一·劉喬傳》:「至人之道,用行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