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同“無厭”。
⒉ 不能滿足。
⒈ 同“無厭”。不能滿足。
引《左傳·哀公十六年》:“吾聞之,以險徼幸者,其求無饜,偏重必離。”
《漢書·賈山傳》:“學問至於芻蕘者,求善無饜也。”
《晉書·謝石傳》:“﹝ 石 ﹞聚斂無饜,取譏當世。”
方志敏 《可愛的中國》:“一方面痛恨 日本 帝國主義無饜的侵略,另一方面更痛恨 曹 章 等賣國賊的狗肺狼心。”
1、責己無以,智者有不能給,求焉無饜,天地有不能瞻也。
2、法烏斯特艾德拉斯國王,個性極端的偏激,給人一種貪得無饜的感覺,為了取得魔力完全不擇手段!就算是“弒神”。
3、一個人沒有私心,沒有貪得無饜的根性,以無相無住而生其心;那么,連神鬼也無置喙影響的空隙。
4、品格下降、信念動搖,引發人心的腐敗;底線模糊、舉止失度,導致行為的腐敗;臣服物欲、貪得無饜,觸發財產的腐敗。
5、如果遠方有戰爭,我應該掩耳,或是該坐起來,慚愧地傾聽?應該掩鼻,或應該深呼吸,難聞的焦味?我的耳朵應該,聽你喘息著愛情或者聽榴彈,宣揚真理?格言,勛章,補給,能不能喂飽無饜的死亡?余光中?
6、伯封貪婪無饜,暴躁乘戾,心如野豕,故人稱之為豕,有窮氏后羿滅亡,夔因而不得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