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消滅;消失。常用為死的婉稱。
例嚴(yán)霜夏墜,從弟雕落,二子泯沒,天喪予,何痛如之!——《谷梁傳》
英vanish;
⒈ 消失。
引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正理在人心,未嘗泯沒。”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七·刊書》:“且異書多泯沒不傳,《后漢書》注事最多,所引書今十無二三。”
魯迅 《且介亭雜文·憶韋素園君》:“既不過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當(dāng)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沒。”
⒉ 死的婉稱。
引《三國志·吳志·張昭傳》:“泯沒之后,有可稱述。”
晉 葛洪 《抱樸子·勖學(xué)》:“以是賢人悲寓世之倏忽,疾泯沒之無稱。”
宋 王安石 《憶昨詩示諸外弟》:“旻天一朝畀以禍,先子泯沒予誰依?”
⒊ 埋沒;掩蓋。
引唐 柳宗元 《貞符》:“念終泯沒蠻夷,不聞?dòng)跁r(shí),獨(dú)不為也。”
宋 歐陽修 《菱谿石記》:“至于子孫泯沒而無聞,況欲長有此石乎!”
明 方孝孺 《答劉養(yǎng)浩書》之一:“公名在天地,決難泯沒。”
李大釗 《危險(xiǎn)思想與言論自由》:“若是自己未曾認(rèn)清,只是強(qiáng)行禁止,就犯了泯沒真實(shí)的罪惡。”
⒈ 形跡消滅。也作「泯滅」。
引《新五代史·卷三四·一行傳·序》:「吾又以謂必有負(fù)材能,修節(jié)義,而沉淪于下,泯沒而無聞?wù)摺!?/span>
近淹沒 湮滅
1、自古以來天歷劫數(shù),地遭變更,自創(chuàng)世父帝泯沒后,六界本也相安。
2、因此,希望能夠鋤掉那茅草,驅(qū)逐這鳥雀,鏟除一惡,樹立一善,這樣沒有違背先人的旨趣,以泯沒于九泉之下。
3、每次見到玉丞,都有不同程度地變化,無論是從氣質(zhì)還是心機(jī),比起初次見面時(shí),那種感覺已完全被嫉妒與爭強(qiáng)所泯沒,完全不復(fù)存在。
4、有多少真知灼見和思想火花,因?yàn)闆]有被及時(shí)記錄下來,而消失泯沒!
5、君莫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迷茫,昔日空負(fù)大志的神光早已泯沒,腦海中念念想想前世種種糾纏痛苦,這異世之行竟不知何以為續(xù)。
6、為了要恢復(fù)上帝烙印在我們靈魂上,但是卻讓肉體給泯沒的洞察力,我們必須要照顧我們自己,搜索靈魂的每個(gè)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