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飛揚的塵土。
例塵埃傳播病菌。
英dust; dirt;
⒉ ;比喻污濁的東西。
例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唐·杜甫《兵車行》
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蒙世俗之塵埃。
⒈ 飛揚的灰土。
引《禮記·曲禮上》:“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
《莊子·逍遙游》:“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唐 杜甫 《兵車行》:“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 咸陽橋。”
柔石 《沒有人聽完她底哀訴》:“朔風一陣陣地掃清她身上底塵埃和她胸中底苦痛。”
⒉ 猶塵俗。
引《淮南子·俶真訓》:“芒然仿佯於塵埃之外,而消搖於無事之業。”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
《四游記·鐵拐獨步遇師》:“振衣千仞岡,何必戀塵埃。”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非超越塵埃,解脫人事,或愚屯罔識,惟眾是從者,其能緘口而無言乎?”
⒊ 指社會的底層。
引《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有一個 梁夫人,能於塵埃中識拔 韓世忠。”
清 鈕琇 《記吳六奇將軍事》:“海內奇杰,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
⒋ 喻骯臟或骯臟的東西。
引巴金 《懷念老舍同志》:“坦率地說,我們誰的心靈中沒有封建的塵埃呢?”
⒌ 污染,蒙受污穢。
引清 周亮工 《皖江與文燈巖》詩:“文章干氣象,姓字不塵埃。”
⒈ 飛揚的灰土。
引《禮記·曲禮上》:「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
《大宋宣和遺事·利集》:「六月初一日,時盛暑,行沙漬中,每風起,塵埃如霧,面目皆昏,又乏水泉。」
⒉ 塵俗。
引《淮南子·俶真》:「芒然仿佯于塵埃之外,而消搖于無事之業。」
《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
⒊ 比喻社會的低下階層。
引《警世通言·卷三一》:「有一個梁夫人,能于塵埃中識拔韓世忠。」
《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小可不是?啜之徒,感仁兄一飯,蓋因我輩錢財輕,義氣重,仁兄若非塵埃之中,深知小可,一個素不相識之人,如何肯欣然款納?」
1、樹木對空氣中的塵埃有過濾作用。
2、荷花亭亭玉立地立在清水之中,纖細的花瓣上沒有絲毫的塵埃,微風吹來,荷花翩翩起舞。仔細一看,幾朵荷花含苞待放,他們害羞的隱匿在荷葉后面。霎時,我仿佛看見在那幾朵花的上面,有幾滴清澈的水珠,宛如仙露瓊漿。
3、一陣冰涼的微風吹過,卷起了地上的塵埃,也卷起了枯死的落葉,他們被風吹起,顯得那么無助,他們的力量太薄弱了,就算他們反抗,也無力了,只得讓風主導他們的去處,一個個好像很傷心的離開了熟悉的土地,被帶往陌生的國度。
4、好比細雨能幫助我們洗去心靈的塵埃。
5、那么,當有兩顆塵埃在這個宇宙里接近,相遇后分開,它們各自迎向前方無境的黑暗,也就再也不可能碰到一起。
6、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祈求風兒跨越千溝萬壑,借她的似水柔情,替我拂去你臉上的倦容,蕩滌你心靈的塵埃,抖落你一身的重負,好讓你一路走來,從容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