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家姓

[ yuán ]

讀音:yuán

拼音:yuan

簡繁:元

五筆:FQB

五行:木

部外:暫無

五筆:FQB

筆畫:4畫

吉兇:吉

倉頡:MMU

結構:上下

鄭碼:BDRD

四角:10212

區位:5210

統一碼:5143

異體字:圓,原

英漢互譯:first,dollar,origin,head

筆順:橫、橫、撇、豎彎鉤

筆順演示

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3452018年2014年
2013年3842007年2006年
1995年3931987年3641982年412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91

內容來源于:m.shishangyizu.com

起源

元姓主要源自:危姓。

元姓起源一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拓跋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魏孝文帝拓拔宏,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于洛陽(今河南洛陽),之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下詔改漢姓為元氏,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此后,鮮卑族拓拔氏皆改為元氏,后逐漸融合于漢族之中,大多活躍于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地區,逐漸成為當地望族,在歷史上能人名士輩出。

元姓起源二

出自危姓,危仔倡(?-909)字上練,又字忠練,唐末五代時人,籍貫江西南城,南城東興鄉四十一都蘇源村(今屬黎川縣荷源鄉)人。唐末信州刺史。撫州刺史危全諷弟。909年危仔倡與危全諷一道攻打洪州時,被吳國將領周本擊敗,危仔倡投奔吳越王錢鏐。錢待仔倡為上賓,任命為淮南節度使。由于錢鏐認為“危”不吉利,便賜姓“元”。從此,仔倡子孫均仕吳越,留居杭州,并改姓元。

元姓起源三

清乾隆時期因避廟諱改為元氏。

濰坊民國己未三月重修《玄氏族譜》記載:我族本姓玄,清朝避康熙御諱,旁加一火字缺末點。十世祖慕周拔貢,具呈於上,欽定以元字代玄字,合族遂為元氏。

根據元永潔女士2011年整理的關于全國元氏分布情況調查:元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四百零五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九十一位,多以河南、忻州、錢塘為郡望。元氏最初的發祥地在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兩省,元氏的最初的活動地區都是在黃河流域,如唐朝的大詩人元稹與名臣元結,就全是河南人。

現天津市的靜海縣,河南省的輝縣、周口市、開封市、洛陽市、安陽市林縣、湯陰縣,安徽省的合肥市肥東縣、鳳陽市,山東省的威海市、平度市、昌邑市,江西省的撫州市崇仁縣及樂安縣,福建省的寧德市霞浦縣、泉州市石獅市,廣東省的揭陽市惠來縣、汕頭市,山西省的忻州市、運城市、朔州市、大同市,河北省的廊坊市,湖南省的臨湘市,湖北省的荊州市、洪湖市,云南省的麗江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吉林省的長春市、延吉朝鮮族自治州,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地,均有元氏族人分布。

經過近二個月的查找,今建立聯系的有江西撫州崇仁元家橋、福建霞浦縣、廣東揭陽市、湖南臨湘、山東昌邑、天津靜海,各處都有萬人以上居住,并有家譜可考。其中天津靜海元氏是在清乾隆年因避廟諱改玄為元,現山東濰坊同宗族人仍然姓玄。

另外,安徽肥東、安徽鳳陽、湖北荊州、河北廊坊、山西忻州、陜西白水、吉林長春也是元氏人居住地,具體情況尚不清楚。據悉,甘肅有元氏萬余人,河南情況最為復雜,居住地很分散,這二個地區尚未建立聯系。

2012年初這近一年里,建立聯系的元氏人有:山西臨汾及渭南蒲城、福建光澤、河南輝縣及信陽、河北邢臺、甘肅通渭,都有元氏家族居住。其中福建光澤元氏為危姓所改,與江西撫州臨川危氏同宗。

河南郡:漢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于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雁門郡:戰國時趙國置郡,此后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于雁門山,于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雁門郡為北魏元姓皇族發源之地。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yuá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山東之平邑、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利及老河口、福建之清流、江西之金溪、廣東之吳川、貴州之從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鮮族、納西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風俗通》云:“元都,古諸侯國也,子孫以國為氏。”元都乃夏商以前之諸侯國,其后以國為氏,省而為“元”。

2、又注:“《左傳》衛大夫元咺之后也。咺食邑於元,今大名府元城是其地,子孫以邑為氏。”

3、或為拓跋氏所改,出自鮮卑族。鄭樵又注:“拓跋氏云:黃帝子昌意之后。昌意少子封居北土。世為鮮卑君長(《宋書》云:‘李陵之后’)。自昌意三十九世至昭成皇帝什翼犍始號代王。都云中。至道武皇帝,始改號魏。至孝文帝,更為元氏,都洛陽。”

4、又注:“紇骨氏改為元氏,”紇骨氏,北魏高車族姓氏。鮮卑族亦有此姓——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后改為胡氏。一說改為“骨氏”。

5、又注:“是云氏改為元氏。”是云氏,《中國姓氏大全》稱:“原為鮮卑族姓氏。其中有的改姓‘是’;有的沿至今。”《姓氏詞典》稱:“有改為云氏”;云,當為“元”之誤。

6、又注:“景氏改為元氏。”未道其詳。

7、《姓氏考略》注引《風俗通》云:“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以元為氏。”疑此當以名為氏。

8、又引清張澍之論稱:“荒史:帝乙廢棄立受辛,太史元銑據法力爭,是商時即有元氏。”

9、又據《路史》注云:“宋避玄字諱,改為元氏。”是則為玄姓所改;《中國姓氏大全》稱:“玄武為傳說中的北方之神,宋代金國據北方,另避諱,將玄氏改為元氏。”

10、或為危姓所改。《續通志·氏族略·總論·有故改氏》稱:“五代吳越危全諷,錢镠惡其姓,改為元氏。元給,其裔也。”北魏有元猛;唐代有元結、元稹;金代有元好問。

二、

元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元姓起源:

1、商時帝乙廢棄,立辛(即紂王),太史元銑據法力爭,見張澍《姓氏五書》。此為元氏之始。

2、春秋時衛大夫元咺之后,其先食采于元(故城在今河北元氏西北),遂以為氏。

3、春秋時黎武侯公子元之采邑(故城或在今山西高平),其后以為氏。

4、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姓拓跋氏為元氏。

5、唐天授年間代北姓紇骨氏改為元氏。

6、隋時代北姓是云氏改為元氏。

7、景氏改為元氏。

8、五代時吳越王錢镠改臨川危氏為元氏。

9、金時東女真人有元氏,見《高麗史》。

10、玄武為傳說中之北方神,宋時金國據于北方,為避玄字之諱,遂改玄氏為元氏。清時避圣祖玄燁之名諱,亦改玄氏為元氏。蒙古、錫伯、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元姓名人:

元顥,北魏時相州刺史、北海王。

郡望:太原、河南。

歷史名人

元姓古代名人

元宏南北朝,即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權(386-556年)日益強大,盡占長江以北地區,成南北朝對峙之勢。傳至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將皇族拓跋姓改成了元姓,自己也改名為元宏,其他庶族仍為拓跋氏。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元子哲南北朝(718年-770年),字子晰,號東山,河南羅山縣(今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人,北魏皇室苗裔,唐朝官員,天寶年間進士,崇仁知縣。江西浯瀯元氏與樂安元氏始祖。北魏拓跋珪第十三世孫。

元淮元朝(1130-?),名仲泉,諱淮,字國泉,號水鏡。今江西撫州崇仁人。詩人。元初授武德將軍,任福建邵武知府。唐朝崇仁知縣元子哲第十五世孫。

元結唐朝,字次山。河南(今洛陽市)人。天寶進士。他繼承陳子昂反對六朝驕儷文風,致力于古文寫作,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著有《浪說》7篇、《漫記》7篇等。

元稹唐朝,字微之。河南(今洛陽市)人。元和元年,對策舉制科第一。任左拾遺。早期反對權貴宦官,但后轉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樂府,兩人齊名,世稱元白;詩稱元和體。著有《元氏長慶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傳奇《會真記》,記張生與崔鶯鶯之事,為后來《西廂記》所本。終年52歲。

元景皓南北朝,公元550年,高洋廢掉了魏孝靜帝,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齊朝,歷史上稱為北齊。在原來的東魏政權中,元氏貴族勢力龐大。高洋奪權后,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就盡力削減和限制元氏貴族的勢力,這樣一來,與元氏貴族的矛盾就非常尖銳了。有一次,高洋要到晉陽巡行,擔心元氏貴族趁機謀反,就對元氏貴族大加殺害。當時的定襄縣令叫元景安,他為了逃避被殺的厄運,想改成高姓。他的堂兄元景皓聽說后,怒斥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己,竟拋棄祖宗,換成別人的姓,太可恥了!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意思是說,大丈夫寧可為玉器而被打碎,怎么能求做完整的瓦片,茍且偷生?貪生怕死、一心保命保官的元景安竟把堂兄的話告訴了高洋。高洋對元氏貴族本來就懷有戒心,聽到這事,更是火冒三丈,立刻下令殺了元景皓。后來常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比喻寧愿為正義而死,不愿茍且偷生。

元德昭五代,字明遠,江西省南城縣東興鄉蘇源村(今黎川縣荷源鄉蘇源村)人。吳越王重其才,忌“危”字刀下有“厄”,改姓元,后由于戰功卓著,拜為丞相。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金代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系出后魏,七歲能詩,興定三年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古文繼承韓柳,結構嚴密。詩主風骨,反對浮艷。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編有中州集。著有遺山集﹑續夷堅志。金庸小說中的“問世間,情是何物”正是出自他的詞《摸魚兒》。

元載(8世紀?-777年),字公輔,鳳翔府岐山縣(今陜西省鳳翔縣)人,唐朝中期官員。

郡望

河南郡:漢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于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雁門郡:戰國時趙國置郡,此后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于雁門山,于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雁門郡為北魏元姓皇族發源之地。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yuá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山東之平邑、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利及老河口、福建之清流、江西之金溪、廣東之吳川、貴州之從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鮮族、納西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風俗通》云:“元都,古諸侯國也,子孫以國為氏。”元都乃夏商以前之諸侯國,其后以國為氏,省而為“元”。

2、又注:“《左傳》衛大夫元咺之后也。咺食邑於元,今大名府元城是其地,子孫以邑為氏。”

3、或為拓跋氏所改,出自鮮卑族。鄭樵又注:“拓跋氏云:黃帝子昌意之后。昌意少子封居北土。世為鮮卑君長(《宋書》云:‘李陵之后’)。自昌意三十九世至昭成皇帝什翼犍始號代王。都云中。至道武皇帝,始改號魏。至孝文帝,更為元氏,都洛陽。”

4、又注:“紇骨氏改為元氏,”紇骨氏,北魏高車族姓氏。鮮卑族亦有此姓——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后改為胡氏。一說改為“骨氏”。

5、又注:“是云氏改為元氏。”是云氏,《中國姓氏大全》稱:“原為鮮卑族姓氏。其中有的改姓‘是’;有的沿至今。”《姓氏詞典》稱:“有改為云氏”;云,當為“元”之誤。

6、又注:“景氏改為元氏。”未道其詳。

7、《姓氏考略》注引《風俗通》云:“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以元為氏。”疑此當以名為氏。

8、又引清張澍之論稱:“荒史:帝乙廢棄立受辛,太史元銑據法力爭,是商時即有元氏。”

9、又據《路史》注云:“宋避玄字諱,改為元氏。”是則為玄姓所改;《中國姓氏大全》稱:“玄武為傳說中的北方之神,宋代金國據北方,另避諱,將玄氏改為元氏。”

10、或為危姓所改。《續通志·氏族略·總論·有故改氏》稱:“五代吳越危全諷,錢镠惡其姓,改為元氏。元給,其裔也。”北魏有元猛;唐代有元結、元稹;金代有元好問。

二、

元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元姓起源:

1、商時帝乙廢棄,立辛(即紂王),太史元銑據法力爭,見張澍《姓氏五書》。此為元氏之始。

2、春秋時衛大夫元咺之后,其先食采于元(故城在今河北元氏西北),遂以為氏。

3、春秋時黎武侯公子元之采邑(故城或在今山西高平),其后以為氏。

4、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姓拓跋氏為元氏。

5、唐天授年間代北姓紇骨氏改為元氏。

6、隋時代北姓是云氏改為元氏。

7、景氏改為元氏。

8、五代時吳越王錢镠改臨川危氏為元氏。

9、金時東女真人有元氏,見《高麗史》。

10、玄武為傳說中之北方神,宋時金國據于北方,為避玄字之諱,遂改玄氏為元氏。清時避圣祖玄燁之名諱,亦改玄氏為元氏。蒙古、錫伯、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元姓名人:

元顥,北魏時相州刺史、北海王。

郡望:太原、河南。

姓氏源流

一、yuá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山東之平邑、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利及老河口、福建之清流、江西之金溪、廣東之吳川、貴州之從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鮮族、納西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風俗通》云:“元都,古諸侯國也,子孫以國為氏。”元都乃夏商以前之諸侯國,其后以國為氏,省而為“元”。

2、又注:“《左傳》衛大夫元咺之后也。咺食邑於元,今大名府元城是其地,子孫以邑為氏。”

3、或為拓跋氏所改,出自鮮卑族。鄭樵又注:“拓跋氏云:黃帝子昌意之后。昌意少子封居北土。世為鮮卑君長(《宋書》云:‘李陵之后’)。自昌意三十九世至昭成皇帝什翼犍始號代王。都云中。至道武皇帝,始改號魏。至孝文帝,更為元氏,都洛陽。”

4、又注:“紇骨氏改為元氏,”紇骨氏,北魏高車族姓氏。鮮卑族亦有此姓——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后改為胡氏。一說改為“骨氏”。

5、又注:“是云氏改為元氏。”是云氏,《中國姓氏大全》稱:“原為鮮卑族姓氏。其中有的改姓‘是’;有的沿至今。”《姓氏詞典》稱:“有改為云氏”;云,當為“元”之誤。

6、又注:“景氏改為元氏。”未道其詳。

7、《姓氏考略》注引《風俗通》云:“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以元為氏。”疑此當以名為氏。

8、又引清張澍之論稱:“荒史:帝乙廢棄立受辛,太史元銑據法力爭,是商時即有元氏。”

9、又據《路史》注云:“宋避玄字諱,改為元氏。”是則為玄姓所改;《中國姓氏大全》稱:“玄武為傳說中的北方之神,宋代金國據北方,另避諱,將玄氏改為元氏。”

10、或為危姓所改。《續通志·氏族略·總論·有故改氏》稱:“五代吳越危全諷,錢镠惡其姓,改為元氏。元給,其裔也。”北魏有元猛;唐代有元結、元稹;金代有元好問。

二、

元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元姓起源:

1、商時帝乙廢棄,立辛(即紂王),太史元銑據法力爭,見張澍《姓氏五書》。此為元氏之始。

2、春秋時衛大夫元咺之后,其先食采于元(故城在今河北元氏西北),遂以為氏。

3、春秋時黎武侯公子元之采邑(故城或在今山西高平),其后以為氏。

4、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姓拓跋氏為元氏。

5、唐天授年間代北姓紇骨氏改為元氏。

6、隋時代北姓是云氏改為元氏。

7、景氏改為元氏。

8、五代時吳越王錢镠改臨川危氏為元氏。

9、金時東女真人有元氏,見《高麗史》。

10、玄武為傳說中之北方神,宋時金國據于北方,為避玄字之諱,遂改玄氏為元氏。清時避圣祖玄燁之名諱,亦改玄氏為元氏。蒙古、錫伯、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元姓名人:

元顥,北魏時相州刺史、北海王。

郡望:太原、河南。

堂號

河南郡:漢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于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雁門郡:戰國時趙國置郡,此后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于雁門山,于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雁門郡為北魏元姓皇族發源之地。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yuá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山東之平邑、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利及老河口、福建之清流、江西之金溪、廣東之吳川、貴州之從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鮮族、納西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風俗通》云:“元都,古諸侯國也,子孫以國為氏。”元都乃夏商以前之諸侯國,其后以國為氏,省而為“元”。

2、又注:“《左傳》衛大夫元咺之后也。咺食邑於元,今大名府元城是其地,子孫以邑為氏。”

3、或為拓跋氏所改,出自鮮卑族。鄭樵又注:“拓跋氏云:黃帝子昌意之后。昌意少子封居北土。世為鮮卑君長(《宋書》云:‘李陵之后’)。自昌意三十九世至昭成皇帝什翼犍始號代王。都云中。至道武皇帝,始改號魏。至孝文帝,更為元氏,都洛陽。”

4、又注:“紇骨氏改為元氏,”紇骨氏,北魏高車族姓氏。鮮卑族亦有此姓——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后改為胡氏。一說改為“骨氏”。

5、又注:“是云氏改為元氏。”是云氏,《中國姓氏大全》稱:“原為鮮卑族姓氏。其中有的改姓‘是’;有的沿至今。”《姓氏詞典》稱:“有改為云氏”;云,當為“元”之誤。

6、又注:“景氏改為元氏。”未道其詳。

7、《姓氏考略》注引《風俗通》云:“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以元為氏。”疑此當以名為氏。

8、又引清張澍之論稱:“荒史:帝乙廢棄立受辛,太史元銑據法力爭,是商時即有元氏。”

9、又據《路史》注云:“宋避玄字諱,改為元氏。”是則為玄姓所改;《中國姓氏大全》稱:“玄武為傳說中的北方之神,宋代金國據北方,另避諱,將玄氏改為元氏。”

10、或為危姓所改。《續通志·氏族略·總論·有故改氏》稱:“五代吳越危全諷,錢镠惡其姓,改為元氏。元給,其裔也。”北魏有元猛;唐代有元結、元稹;金代有元好問。

二、

元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元姓起源:

1、商時帝乙廢棄,立辛(即紂王),太史元銑據法力爭,見張澍《姓氏五書》。此為元氏之始。

2、春秋時衛大夫元咺之后,其先食采于元(故城在今河北元氏西北),遂以為氏。

3、春秋時黎武侯公子元之采邑(故城或在今山西高平),其后以為氏。

4、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姓拓跋氏為元氏。

5、唐天授年間代北姓紇骨氏改為元氏。

6、隋時代北姓是云氏改為元氏。

7、景氏改為元氏。

8、五代時吳越王錢镠改臨川危氏為元氏。

9、金時東女真人有元氏,見《高麗史》。

10、玄武為傳說中之北方神,宋時金國據于北方,為避玄字之諱,遂改玄氏為元氏。清時避圣祖玄燁之名諱,亦改玄氏為元氏。蒙古、錫伯、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元姓名人:

元顥,北魏時相州刺史、北海王。

郡望:太原、河南。

其他姓氏

欄目導航

熱門姓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蜜芽| 全彩acg无翼乌| 在线私拍国产福利精品| 91麻豆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亲密爱人完整版在线观看韩剧| 国产自在线观看|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色哟哟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人人爽天天爽夜夜爽曰| 国产成人精品影院狼色在线| 成人狠狠色综合| 波多野结衣搜查官| 黄网视频在线观看| A级毛片成人网站免费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色欲| 午夜影院app|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好妻子韩国片在线|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mv视频7|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网站| 18禁免费无码无遮挡不卡网站| 一级毛片直接看| 久久精品人人槡人妻人人玩AV| 亚洲黄色免费看| 国产91刮伦脏话对白|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欧美视频| 少妇愉情理伦片丰满丰满| 欧美人成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 avtt天堂网手机版亚洲| XXX2高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99国产精|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北条麻妃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成人午夜性视频欧美成人| 日本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果冻传媒国产电影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