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家姓

[ xīn ]

讀音:xīn

拼音:xin

簡繁:辛

五筆:UYGH

五行:金

部外:暫無

五筆:UYGH

筆畫:7畫

吉兇:吉

倉頡:YTJ

結構:上下

鄭碼:SE

四角:00401

區位:4833

統一碼:8F9B

異體字:?,?

英漢互譯:bitter,toilsome,laborious,8th heavenly stem

筆順:點、橫、點、撇、橫、橫、豎

筆順演示

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532018年2014年
2013年1672007年2006年145
1995年1301987年1391982年164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79

內容來源于:m.shishangyizu.com

起源

辛姓主要源自:姬姓、莘姓。

主要來源

辛姓源出有五: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黃帝之后裔高辛氏部族,屬于以部族名稱為氏。據《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為辛姓。

源流二:出自莘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陜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莘國,其后世子孫以地為氏,稱莘姓。后由于莘與辛音近,遂去艸頭為辛氏,便產生辛姓。

源流三: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后裔。

源流四:出自賜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后皆顯于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源流五: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漢化改辛姓。清時滿洲人有辛姓,世居錦州;甘肅碾伯(今青海省樂都)縣土司其孫姓辛,名莊奴;高麗有辛姓。今滿族、土族、藏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于莘(即今陜西合陽地區),古人慣以地為氏,后由于莘與辛音近,遂去“艸”為辛姓,稱辛氏。夏傳至桀時滅亡。

商朝時期,辛氏族人于史書鮮見,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時受封于長子(今山西長子),其子孫遂開始在山西落籍。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辛俞、辛寥,周王朝國都(今河南洛陽)有辛有,魯國有辛櫟,表明辛氏族人在此際已播遷于今河南、山東境內。

兩漢之際,辛氏族人在隴西(今甘肅臨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別是辛慶忌家族世代顯貴,更為后世辛氏隴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此際還有趙人(今河北)辛垣平。由此可知,辛氏族人已經遍布北方。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隴西繁衍的辛氏已經族大人眾,枝繁葉茂,而且高官不斷,數量眾多,辛氏隴西郡望已經形成。另外,在雁門一帶的辛氏族人形成了辛氏歷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門郡。此際,由于隴西郡望的帶動,辛氏族人在今甘肅蘭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另外,辛普明由河南徙居會稽(今浙江紹興),當為辛氏族人入遷江南第一人。

隋唐時期,隴西仍是辛氏族人主要繁衍之地,并出現了辛氏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將。

五代十國至兩宋時期,在今陜、晉、豫、冀、魯等地辛氏族人發展迅速,尤其在今山東境內,辛氏族人繁衍的尤為興盛。隨著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現了更多的辛氏人家,并且已有辛氏族人入閩。

元朝時期,有辛氏族人遷居新疆。

明朝初期,山西辛氏族人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陜西、甘肅、寧夏、河南、山東等地。明朝以后,辛氏在中國分布廣泛,尤以山東辛氏繁衍最勝。

清朝康乾年間以后,河南、河北、山東之辛氏族人闖關東者甚眾,其中山東辛氏為中堅力量。

中國辛姓的人口約一百一十萬七千余,為中國第一百四十五位姓氏,大約占中國人口的0.06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辛姓人口的增長率呈∨形的態勢。中國辛姓主要集中于吉林、山東、遼寧、黑龍江,這四省中的辛姓占辛姓總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河北、陜西、河南、山西,這四省中的辛姓又集中了23%。中國形成了以東北為重心,南牽華北,環繞渤海灣的辛姓分布區。

辛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黑吉遼、內蒙古東部、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陜西大部、山西西段、甘肅東端,辛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7%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16.3%,居住了大約49%的辛姓人群。在冀晉大部、京津、內蒙古大部、山東西部、河南、皖蘇北部、湖北大部、川渝北段、云南中部、廣西西部、陜西西南和東南、寧夏、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辛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8%—0.1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26%,居住了大約32%的辛姓人群。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中東部的洮河流域、渭河中上游、西漢水流域,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定西市、天水市、臨夏州一帶。漢承秦制,三國時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后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

隴西堂:以望立堂。

雁門堂:以望立堂。

雙貞堂:晉朝辛勉,博學,有貞國之操。官侍中,跟著皇帝到了平陽。劉聰以毒酒逼其叛晉歸劉。辛勉堅決拒絕。劉聰佩服他的貞節,給他筑了房子,按月給他送米送酒。晉人辛恭靖,從小有肚量,有才干,后為河南太守。羌姚興攻陷河南,辛恭靖被俘,嚴辭拒絕羌姚興封官后被囚禁三年,后越獄到晉國,晉帝表彰了他的節操,拜他為咨議參軍。

環州堂:明朝的時候,辛野開始做儒學的訓導,后來升任為棗陽縣知縣。他作官體貼百姓,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愛戴,被認為是好官。著有《環州集》。

棗強堂:同環州堂。

孝友堂:明朝時期無錫人辛銘,字敬齋,其后人所建堂號。

永思堂:福建潮州辛氏族人所建堂號。

一、xī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東之龍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涇縣,江西之金溪、崇仁,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云南之邱北、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漢、蒙、鮮、彝、苗、土、土家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即莘氏也。”莘、辛聲相近,遂為辛氏。此當以國為氏,系出姒姓。詳見“莘”條。

2、又,或改為“計”氏。鄭樵又注:“計然本辛氏,改為計氏。”《史記·貨殖列傳·集解》骃案:范子曰:“計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嘗南游于越,范蠡師事之。”則此當系出姬姓。

3、又,或為項氏所改。鄭樵又注:“周有項亶,賜姓辛氏。”此辛則出自項氏。周,這里指北周。

4、又,(北周)辛威,改姓普屯氏。

5、土族之辛姓,出自“辛莊奴”。元代“諾延”(官人)朵力癿,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率眾附明,授小旗,后升百戶。其孫名辛莊奴,以漢習取名之首字以為辛姓,稱辛土司。見《中國人的姓名·土族》。周代有辛甲,為太史;秦代有辛騰,為將軍;宋代有辛棄疾。

二、

辛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9%。尤以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4省辛姓約占全國漢族辛姓人口71%、

辛姓起源:

1、系自姒姓。夏王啟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陜西合陽東南),莘辛音近,遂為辛氏。

2、相傳黃帝之子玄囂,號高辛氏,其后有辛氏,見《路史》。

3、古有莘國(故城在今山東曹縣北莘塚集),其后或有辛氏。

4、北周賜項亶姓辛,其后皆顯于唐,為天水辛氏。

5、清滿洲人姓,世居錦州。今滿族姓。

6、清高麗人姓。今朝鮮族姓。

7、清時甘肅碾伯(今青海樂都)縣土司朵力癿,其孫辛莊奴,以辛為氏。

8、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辛姓名人:

辛甲,故殷紂之臣,后事周文王。

郡望:雁門,隴西。

變化:

1、北周時賜綏化公辛并姓宇文氏、宿國公辛威姓普屯氏,隋初均復為辛氏。

2、春秋時越國葵丘濮上人計然,為范蠡之師,原姓辛,見《史記·貨殖傳》。

歷史名人

辛姓古代名人

辛攀字懷遠,隴西狄道人。兄鑒曠,弟寶迅,皆以才識著名。秦、雍為之諺曰:“三龍一門,金友玉昆。”

辛追西漢,吳氏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著名於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保存完好女尸。

辛延年東漢,詩人。

辛評東漢末年,袁紹旗下謀士。

辛毗三國,魏國謀士。

辛棄疾南宋,詞人。

辛甲西周,開國大史。原事商王紂,曾獻紂七十諫,紂不聽,無奈投周。由召公奭推薦,任周大史,受封于長子。曾倡議百官群臣各獻箴言,勸王行善補過。今存“虞人之箴”。

辛文子春秋戰國,即文子。春秋戰國時人,生卒年不詳,散文家,祖籍宋國(今河南省),代表作品為《文子》。

辛勝秦國將軍。秦王政二十年,燕國派荊軻刺殺秦王失敗,秦派大將王翦、辛勝攻燕,于易水之西大破燕軍。

辛武賢漢朝,隴西郡狄道(今甘肅臨洮)人。著名漢朝大臣。曾任酒泉(今甘肅酒泉)太守、破羌將軍。

辛慶忌(?—前12年),字子真,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西漢將領。[23]

辛公義隋朝,又名辛亞,隋代狄道(今甘肅臨洮)人,憑功勞被授予宣納中士的官職,征討動亂,升遷為掃寇將軍。

辛茂將唐朝,隴西狄道人,曾任唐高宗宰相。歷任大理少卿、中書侍郎、侍中等職。

辛云京唐朝(713—768),唐代將領,隴右道金城(今甘肅蘭州)人。

辛京杲唐朝(?—784),蘭州金城(今甘肅蘭州)人,辛云京從弟,唐朝將領。

辛秘(757—820),子藏之,隴西(今甘肅境)人。元和初,歷任湖州刺史、河東行軍司馬、汝州刺史。九年,征拜諫議大夫,改常州刺史,選為河南尹。十二年,拜檢校工部尚書,代郗士美為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充昭義軍節度、澤潞磁洺邢等州觀察使。久歷重任,無豐財厚產,為時所稱。

辛君昌唐朝,隴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為邛州刺史,后歷任任潤州刺史、魏州刺史。

辛仲甫宋朝(927—1000),字之翰,汾州孝義(今山西孝義)人,宋初大臣。

辛彥博明朝,山西平遙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歲貢入太學,擢監察御史、僉都御史,調山東浙江按察使。永樂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應乾明朝(1521—1593),原名子厚,字伯符,號順庵,山東省安丘人,明中期大臣。

辛自修明朝,開封府襄城(今屬河南省)人,明代官吏。

辛姓近代名人

辛可選晚清民國,號鄉屏,坊子區眉村鄉北眉村人。曾任本村莊田董事,得百姓信賴。辛可選晚年從商,曾在濟南設“福德棧”商號,在濰城設“福德昌”商號。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中東部的洮河流域、渭河中上游、西漢水流域,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定西市、天水市、臨夏州一帶。漢承秦制,三國時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后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

隴西堂:以望立堂。

雁門堂:以望立堂。

雙貞堂:晉朝辛勉,博學,有貞國之操。官侍中,跟著皇帝到了平陽。劉聰以毒酒逼其叛晉歸劉。辛勉堅決拒絕。劉聰佩服他的貞節,給他筑了房子,按月給他送米送酒。晉人辛恭靖,從小有肚量,有才干,后為河南太守。羌姚興攻陷河南,辛恭靖被俘,嚴辭拒絕羌姚興封官后被囚禁三年,后越獄到晉國,晉帝表彰了他的節操,拜他為咨議參軍。

環州堂:明朝的時候,辛野開始做儒學的訓導,后來升任為棗陽縣知縣。他作官體貼百姓,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愛戴,被認為是好官。著有《環州集》。

棗強堂:同環州堂。

孝友堂:明朝時期無錫人辛銘,字敬齋,其后人所建堂號。

永思堂:福建潮州辛氏族人所建堂號。

一、xī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東之龍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涇縣,江西之金溪、崇仁,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云南之邱北、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漢、蒙、鮮、彝、苗、土、土家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即莘氏也。”莘、辛聲相近,遂為辛氏。此當以國為氏,系出姒姓。詳見“莘”條。

2、又,或改為“計”氏。鄭樵又注:“計然本辛氏,改為計氏。”《史記·貨殖列傳·集解》骃案:范子曰:“計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嘗南游于越,范蠡師事之。”則此當系出姬姓。

3、又,或為項氏所改。鄭樵又注:“周有項亶,賜姓辛氏。”此辛則出自項氏。周,這里指北周。

4、又,(北周)辛威,改姓普屯氏。

5、土族之辛姓,出自“辛莊奴”。元代“諾延”(官人)朵力癿,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率眾附明,授小旗,后升百戶。其孫名辛莊奴,以漢習取名之首字以為辛姓,稱辛土司。見《中國人的姓名·土族》。周代有辛甲,為太史;秦代有辛騰,為將軍;宋代有辛棄疾。

二、

辛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9%。尤以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4省辛姓約占全國漢族辛姓人口71%、

辛姓起源:

1、系自姒姓。夏王啟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陜西合陽東南),莘辛音近,遂為辛氏。

2、相傳黃帝之子玄囂,號高辛氏,其后有辛氏,見《路史》。

3、古有莘國(故城在今山東曹縣北莘塚集),其后或有辛氏。

4、北周賜項亶姓辛,其后皆顯于唐,為天水辛氏。

5、清滿洲人姓,世居錦州。今滿族姓。

6、清高麗人姓。今朝鮮族姓。

7、清時甘肅碾伯(今青海樂都)縣土司朵力癿,其孫辛莊奴,以辛為氏。

8、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辛姓名人:

辛甲,故殷紂之臣,后事周文王。

郡望:雁門,隴西。

變化:

1、北周時賜綏化公辛并姓宇文氏、宿國公辛威姓普屯氏,隋初均復為辛氏。

2、春秋時越國葵丘濮上人計然,為范蠡之師,原姓辛,見《史記·貨殖傳》。

姓氏源流

一、xī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東之龍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涇縣,江西之金溪、崇仁,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云南之邱北、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漢、蒙、鮮、彝、苗、土、土家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即莘氏也。”莘、辛聲相近,遂為辛氏。此當以國為氏,系出姒姓。詳見“莘”條。

2、又,或改為“計”氏。鄭樵又注:“計然本辛氏,改為計氏。”《史記·貨殖列傳·集解》骃案:范子曰:“計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嘗南游于越,范蠡師事之。”則此當系出姬姓。

3、又,或為項氏所改。鄭樵又注:“周有項亶,賜姓辛氏。”此辛則出自項氏。周,這里指北周。

4、又,(北周)辛威,改姓普屯氏。

5、土族之辛姓,出自“辛莊奴”。元代“諾延”(官人)朵力癿,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率眾附明,授小旗,后升百戶。其孫名辛莊奴,以漢習取名之首字以為辛姓,稱辛土司。見《中國人的姓名·土族》。周代有辛甲,為太史;秦代有辛騰,為將軍;宋代有辛棄疾。

二、

辛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9%。尤以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4省辛姓約占全國漢族辛姓人口71%、

辛姓起源:

1、系自姒姓。夏王啟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陜西合陽東南),莘辛音近,遂為辛氏。

2、相傳黃帝之子玄囂,號高辛氏,其后有辛氏,見《路史》。

3、古有莘國(故城在今山東曹縣北莘塚集),其后或有辛氏。

4、北周賜項亶姓辛,其后皆顯于唐,為天水辛氏。

5、清滿洲人姓,世居錦州。今滿族姓。

6、清高麗人姓。今朝鮮族姓。

7、清時甘肅碾伯(今青海樂都)縣土司朵力癿,其孫辛莊奴,以辛為氏。

8、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辛姓名人:

辛甲,故殷紂之臣,后事周文王。

郡望:雁門,隴西。

變化:

1、北周時賜綏化公辛并姓宇文氏、宿國公辛威姓普屯氏,隋初均復為辛氏。

2、春秋時越國葵丘濮上人計然,為范蠡之師,原姓辛,見《史記·貨殖傳》。

堂號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中東部的洮河流域、渭河中上游、西漢水流域,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定西市、天水市、臨夏州一帶。漢承秦制,三國時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后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

隴西堂:以望立堂。

雁門堂:以望立堂。

雙貞堂:晉朝辛勉,博學,有貞國之操。官侍中,跟著皇帝到了平陽。劉聰以毒酒逼其叛晉歸劉。辛勉堅決拒絕。劉聰佩服他的貞節,給他筑了房子,按月給他送米送酒。晉人辛恭靖,從小有肚量,有才干,后為河南太守。羌姚興攻陷河南,辛恭靖被俘,嚴辭拒絕羌姚興封官后被囚禁三年,后越獄到晉國,晉帝表彰了他的節操,拜他為咨議參軍。

環州堂:明朝的時候,辛野開始做儒學的訓導,后來升任為棗陽縣知縣。他作官體貼百姓,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愛戴,被認為是好官。著有《環州集》。

棗強堂:同環州堂。

孝友堂:明朝時期無錫人辛銘,字敬齋,其后人所建堂號。

永思堂:福建潮州辛氏族人所建堂號。

一、xī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東之龍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涇縣,江西之金溪、崇仁,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云南之邱北、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漢、蒙、鮮、彝、苗、土、土家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即莘氏也。”莘、辛聲相近,遂為辛氏。此當以國為氏,系出姒姓。詳見“莘”條。

2、又,或改為“計”氏。鄭樵又注:“計然本辛氏,改為計氏。”《史記·貨殖列傳·集解》骃案:范子曰:“計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嘗南游于越,范蠡師事之。”則此當系出姬姓。

3、又,或為項氏所改。鄭樵又注:“周有項亶,賜姓辛氏。”此辛則出自項氏。周,這里指北周。

4、又,(北周)辛威,改姓普屯氏。

5、土族之辛姓,出自“辛莊奴”。元代“諾延”(官人)朵力癿,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率眾附明,授小旗,后升百戶。其孫名辛莊奴,以漢習取名之首字以為辛姓,稱辛土司。見《中國人的姓名·土族》。周代有辛甲,為太史;秦代有辛騰,為將軍;宋代有辛棄疾。

二、

辛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9%。尤以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4省辛姓約占全國漢族辛姓人口71%、

辛姓起源:

1、系自姒姓。夏王啟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陜西合陽東南),莘辛音近,遂為辛氏。

2、相傳黃帝之子玄囂,號高辛氏,其后有辛氏,見《路史》。

3、古有莘國(故城在今山東曹縣北莘塚集),其后或有辛氏。

4、北周賜項亶姓辛,其后皆顯于唐,為天水辛氏。

5、清滿洲人姓,世居錦州。今滿族姓。

6、清高麗人姓。今朝鮮族姓。

7、清時甘肅碾伯(今青海樂都)縣土司朵力癿,其孫辛莊奴,以辛為氏。

8、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辛姓名人:

辛甲,故殷紂之臣,后事周文王。

郡望:雁門,隴西。

變化:

1、北周時賜綏化公辛并姓宇文氏、宿國公辛威姓普屯氏,隋初均復為辛氏。

2、春秋時越國葵丘濮上人計然,為范蠡之師,原姓辛,見《史記·貨殖傳》。

[ 辛 ]的同部首字 - [ 辛 ]

其他姓氏

欄目導航

熱門姓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HUGEBOOBS熟妇大波霸| 攵女yin乱合集小丹| 男女啪啪进出阳道猛进|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一本之道高清在线| 久久网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天堂草原电视剧在线观看图片高清|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 日韩制服丝袜电影| 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麻豆国产剧果冻传媒视频| 2021国产在线视频| jizz中文字幕| 三级免费黄录像|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去区首| 亚洲一级片免费看|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 做zm被逮判几年| 午夜影院app|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 国产午夜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日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国产视频| 天天射天天爱天天干| 奇米影视在线观看| 怡红院在线播放| 小小的日本电影完整版在线观看| 成年性羞羞视频免费观看无限| 日本漫画之无翼彩漫大全| 日韩一级片网址|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日韩高清在线播放| 日韩男女做性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在线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2019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