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ǔ ]
讀音:wǔ
拼音:wu
簡繁:午
五筆:TFJ
五行:火
部外:暫無
五筆:TFJ
筆畫:4畫
吉兇:吉
倉頡:OJ
結(jié)構(gòu):獨(dú)體
鄭碼:MAED
四角:80400
區(qū)位:4671
統(tǒng)一碼:5348
異體字:?
英漢互譯:noon,7th terrestrial branch
筆順:撇、橫、橫、豎
筆順演示王由三橫一豎構(gòu)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dú)w“王”管的不二哲學(xué)。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416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內(nèi)容來源于:www.tangqie.com
中國春秋時楚公子午之後人,以其名為氏,於是有了午氏。
午姓人士據(jù)傳是戰(zhàn)國時期公子午的后代,但也有人稱為逃避官兵的段姓所改,主要集居在山西省稷山縣太陽鄉(xiāng)西小郝村.
午氏族人數(shù)百戶,有一千五百余人。午氏族群,民風(fēng)淳樸,勤勞節(jié)儉,以耕耘為主業(yè),近年來,年青人亦外出打工或進(jìn)行商品交易。解放前,部分午氏族人外出經(jīng)商,客居異鄉(xiāng),繁衍后裔。
甘肅蘭州、陜西西安、山西太原以及內(nèi)蒙、四川等地,也有十余戶午姓居民,這些人大多從政、從教、或參與其他社會活動。尋宗問祖,均出自山西省稷山縣太陽鄉(xiāng)西小郝村。
一、午wǔ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陽泉、臨汾、朔州等地有分布。漢族姓氏。《續(xù)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楚公子午之后。”此當(dāng)以名為氏,系出羋姓;
2、為牛姓所改,《姓氏詞典》據(jù)《盧氏縣志》注云:系改姓。明末,河南盧氏舉人牛金星,加入李自成起義軍,失敗后,其親族懼株連,遂改姓“午”。漢代有午汝臣;宋代有午相,淳熙進(jìn)士;明代有午明臣,宣德舉人。
二、午
午姓分布:見《姓苑》。春秋時楚公子午之后有午氏。
午姓起源:浙江蕭山、河北盧龍、江西豐城、萍鄉(xiāng)、臺灣臺北、山西代縣、萬榮等地均有此姓。
午姓名人:
午汝臣,漢時人,見《容齋隨筆》。午明臣,明時山東費(fèi)縣人,宣德舉人。
一、午wǔ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陽泉、臨汾、朔州等地有分布。漢族姓氏。《續(xù)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楚公子午之后。”此當(dāng)以名為氏,系出羋姓;
2、為牛姓所改,《姓氏詞典》據(jù)《盧氏縣志》注云:系改姓。明末,河南盧氏舉人牛金星,加入李自成起義軍,失敗后,其親族懼株連,遂改姓“午”。漢代有午汝臣;宋代有午相,淳熙進(jìn)士;明代有午明臣,宣德舉人。
二、午
午姓分布:見《姓苑》。春秋時楚公子午之后有午氏。
午姓起源:浙江蕭山、河北盧龍、江西豐城、萍鄉(xiāng)、臺灣臺北、山西代縣、萬榮等地均有此姓。
午姓名人:
午汝臣,漢時人,見《容齋隨筆》。午明臣,明時山東費(fèi)縣人,宣德舉人。
其他姓氏
[ 午 ]字的同音字 - [ wu ]
[ 午 ]的同部首字 - [ 丿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