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ù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27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280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309 |
1995年 | 352 | 1987年 | 366 | 1982年 | 392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內容來源于:m.shishangyizu.com
①姓纂:漢有治粟都尉,因官以為姓。
②姓氏考略:按治粟都尉,為治粟內史之誤,望出江陵。
③魏志:有魏郡太守粟舉。
④中國姓氏集:宋時有粟大用,字行之,武宣人,仕至南雄太守。
粟姓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今河南、山東、河北、陜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如果是河南的有很大的可能是來源于大槐樹遷民的后人。比如:臨漳縣粟崗村: 明洪武十八年,漳河發大水,將原崗村沖毀,后以粟姓為主的村民南遷,另建新村,取村名粟家崗村,后簡化為粟崗村。粟崗村有耕地1314畝,農業人口1152人。粟辛莊: 據查,明初,粟姓人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故名粟新莊,后演變為粟辛莊。粟辛莊耕地面積1230畝,農業人口1103人。泰安市泰山區粟林莊:因村近粟姓墳地,初名“粟家林”,后演化為“粟林莊”。總的來說,粟姓人少而且分散在大江南北,從東北到中原 從華北到南方湘粵臺灣等省均有粟姓后人。
一、粟sù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阜平、景縣,山東之平邑、東平,山西之太原、大同、長治,湖北之利川,湖南之長沙,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瑤族、侗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入聲”部。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漢有治粟都尉(《姓氏考略》按:‘治粟都尉’,為‘治粟內史’之誤),因以為氏。”此以官為氏。《中國姓氏大全》亦注:“秦代有治粟內史。掌管財政收入為九卿之一,其后以官為氏。”
2、或為宿姓所改。《姓氏考略》據《程啟充墓志銘》注云:“又有音訛改粟氏者,蜀宿進之后。”宿進,明正德中蜀人(或稱:弘治時人),為進士。望出江陵。《三國志·魏志》袁紹魏郡太守粟舉;宋代有粟彭年;明代有粟恕,戶部尚書;又有粟登,弘治進士;清代有粟千種,康熙乙未進士。
二、粟xiù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湖南之長沙、芷江等地有分布。粟,谷類的通稱,以為姓。多音sù,音xiù者,可能因方音所致,猶“宿”音sù,姓亦音xiù。
三、粟
粟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7%。尤以湖南多此姓。
粟姓起源:
1、漢時有治粟都尉,以官為氏。
2、侗、瑤等民族均有此姓。
粟姓名人:
粟舉,漢時魏郡太守。
郡望:江陵。
粟姓古代名人
粟應宏明朝,潞州人。文學家,著述甚多,主要有《太行集》、《仙居集》等。粟應麟、粟應宏兄弟二人在詩歌文學方面頗有造詣,風格獨具,成為當時很有影響的詩文家,被稱之,“粟氏雙杰”。
一、粟sù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阜平、景縣,山東之平邑、東平,山西之太原、大同、長治,湖北之利川,湖南之長沙,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瑤族、侗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入聲”部。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漢有治粟都尉(《姓氏考略》按:‘治粟都尉’,為‘治粟內史’之誤),因以為氏。”此以官為氏。《中國姓氏大全》亦注:“秦代有治粟內史。掌管財政收入為九卿之一,其后以官為氏。”
2、或為宿姓所改。《姓氏考略》據《程啟充墓志銘》注云:“又有音訛改粟氏者,蜀宿進之后。”宿進,明正德中蜀人(或稱:弘治時人),為進士。望出江陵。《三國志·魏志》袁紹魏郡太守粟舉;宋代有粟彭年;明代有粟恕,戶部尚書;又有粟登,弘治進士;清代有粟千種,康熙乙未進士。
二、粟xiù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湖南之長沙、芷江等地有分布。粟,谷類的通稱,以為姓。多音sù,音xiù者,可能因方音所致,猶“宿”音sù,姓亦音xiù。
三、粟
粟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7%。尤以湖南多此姓。
粟姓起源:
1、漢時有治粟都尉,以官為氏。
2、侗、瑤等民族均有此姓。
粟姓名人:
粟舉,漢時魏郡太守。
郡望:江陵。
[ 粟 ]字的同音字 - [ su ]
[ 粟 ]的同部首字 - [ 米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