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ōu ]
讀音:ōu
拼音:ou
簡繁:歐
五筆:AQQW
五行:土
部外:暫無
五筆:AQQW
筆畫:8畫
吉兇:吉
倉頡:SKNO
結(jié)構(gòu):左右
鄭碼:HORO
四角:77782
區(qū)位:3723
統(tǒng)一碼:6B27
異體字:歐
英漢互譯:translit.: Europe,ohm,surname
筆順:橫、撇、點(diǎn)、豎折/豎彎、撇、橫撇/橫鉤、撇、捺
筆順演示王由三橫一豎構(gòu)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dú)w“王”管的不二哲學(xué)。上古時(shí)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gè)至尊之位;東周時(shí)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時(shí)間 | 排名 |
---|---|---|---|---|---|
最新 | 177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129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134 |
1995年 | 158 | 1987年 | 161 | 1982年 | 175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361 |
內(nèi)容來源于:m.shishangyizu.com
歐姓主要源自:姒姓。
歐姓的起源有:
歐姓起源一
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于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shí)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后,勾踐又復(fù)國。到勾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shí)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于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gè)姓氏。后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
歐陽、歐氏與越國之淵源關(guān)系:
唐太宗敕定《歐陽氏譜序》:歐陽氏者,越王之胤(裔),姚(搖)王之始也。越王無疆之子,封于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因以為氏。
北宋歐陽修撰《歐陽氏譜圖序》:歐陽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會稽,使守禹祀。傳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踐,是為越王。越王勾踐卒,子王鼠與立。自鼠與傳五世,至王無疆,為楚威王所滅,其諸族子,分散爭立。濱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有封于歐陽亭者,為歐陽亭侯。歐陽亭,在今湖州烏程歐余山之陽。其后,子孫遂以為氏。漢高祖滅秦,得無疆之七世孫搖,復(fù)以為越王,使奉越后。
民國十三年(1924)甲子歲姚星吾撰《歐陽氏族譜原委序》:嘗讀《史記·世家》按:歐陽氏,本顓頊之后,夏禹王之苗裔也。傳五世,至帝少康,封庶子無余于會稽,使守禹祀。歷夏、商、周,傳二十余世,至無疆,為楚威王所滅。無疆子蹄復(fù)受楚封。居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侯,子孫遂以為氏,此歐陽氏因封受姓之所由來也。然其后,最顯而可考者,在漢則有東越王搖,在晉則有馮翊太守歐陽建,在南齊則有屯騎校尉寶,在梁則有征南大將軍、穆國公歐陽頠,在唐則有弘文館學(xué)士、銀青光祿大夫、開國公歐陽詢,刑部侍郎、金紫光祿大夫歐陽通,在宋則有觀文殿大學(xué)士、兵部尚書知青州軍事、文忠公歐陽修。
《路史》“歐條”上記載說:“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余山之陽,后有歐氏、歐陽氏。”
《唐書·宰相世系表》云:“夏少康庶子封于會稽,至越王無強(qiáng),為楚所滅,無強(qiáng)子蹄,更封于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
《元和姓纂》載“甌:東甌王之后”。
歐陽六宗世次總歌選段: 因封受姓曰歐陽,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黃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庶子無余封會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踐封越霸,傳衍六世乃無疆。伐楚楚伐族屬散,子蹄封歐余山陽。苗裔因之為姓氏,五世名搖漢封王。
晉江龍湖歐陽氏尋根
一代無壬——二代夫譚——三代允常——四代勾踐——五代鹿程——六代不壽——七代州句——八代翳——九代諸咎——十代無顓——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恒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無諸——十六代搖公——十七代涿公——十八代郢公——十九代攀公——二十代跡公——廿一代高——廿二代天支——廿三代地余——廿四代政公——廿五代襄公——廿六代翕公——廿七代復(fù)公——廿八代建公——廿九代質(zhì)公——卅十代成公——卅一代晉公——卅二代啟明——卅三代乾公——卅四代煥公——卅五代睿公——卅六代景達(dá)——卅七代僧寶子三危盛邃——卅八代危公子二紇約、盛子護(hù)、邃子二憲直——卅九代紇公子四詢亮德器、直子三員哲真——四十代詢公子四卿肅倫通、員子韶——四十一代通公子三幼明幼主幼咸。
注:上述福建歐陽氏譜中,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恒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無諸,是閩越系的,而搖本為東甌國君,為何放到閩越系中去,原來搖是三越首領(lǐng),史書也稱閩君搖,應(yīng)是抗秦戰(zhàn)爭從東甌退入閩地的結(jié)果。由此可見閩越國也是歐陽氏。
根據(jù)廣東新會《區(qū)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余于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yàn)橄挠砺裨嵩谶@里,食粟于歐山,因而以“歐”為姓。
歐陽氏絕對是早于蹄之前就有的。
歐姓起源二
出自獨(dú)孤氏。由于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gè)祖宗的后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再三國時(shí)期獨(dú)孤氏一部分人改成了歐氏。
歐姓起源三
來自孔氏。漢朝時(shí)孔氏的一些人為了避嫌改姓了歐氏。
歐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⑴.明朝初期遷居于查海(今遼寧阜新)的蒙古貞部中,有一個(gè)努日艾里部落,部族人稱歐力氏。蒙古語“努日艾里”的漢義就是“靠湖之村”,音譯為歐力營子,歐力氏即以居地名稱為姓氏,漢化今稱歐氏。
⑵.蒙古族努圖格沁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明朝時(shí)期所冠漢姓即為歐氏。
歐姓起源五
源出待考,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老滿洲歐寇氏,滿語為Oko mongu,漢義“犁鏵”,世代居住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通遼地區(qū),但人數(shù)很稀少。奇怪的是,至今滿族人皆認(rèn)為歐寇氏純屬于蒙古族的姓氏,而蒙古族人則聲稱在蒙古族中沒有此姓氏。
歐姓起源六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壯族、白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歐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shí)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yùn)動中,流改為漢姓歐氏,世代相傳至今。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由于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族人分散各地,如今,歐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東、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兩省之歐姓約占全國漢族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一。其余主要分布在江西臨汾、吉安、永豐、萬載;湖北枝江、荊州、潛江;廣東潮州、汕尾、廣州、河源、新會、樂昌市;河南新鄭;四川綿陽、遂寧;安徽阜陽、滁州;湖南長沙、衡陽,瀏陽、武岡、隆回、永州祁陽 寧遠(yuǎn)也有很多、衡陽地區(qū)的有衡陽縣,衡南縣,常寧市的大堡鄉(xiāng)歐姓是非常多的,且比較集中的居住 ;貴州;吉林白城、廣西滕縣、貴港等地。
廣東新會區(qū)氏的始祖竹溪公一脈,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不論在中國或海外華人當(dāng)中,區(qū)、歐、歐陽三姓都是少數(shù)族群。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shí)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xùn)|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并,設(shè)置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shí)轄地在今山西霍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qū),境內(nèi)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shí)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nèi)屬之。東晉時(shí)先后屬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shí)境內(nèi)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白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古稱平陽,是“鄒魯圣地”,為中國儒學(xué)發(fā)源地。夏王朝時(shí)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shí)期開始設(shè)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shè)市,稱鄒城市。
廬陵郡:廬陵郡始建于東漢朝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一說在江西吉安)。三國時(shí)期孫吳國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時(shí)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qū)。到了唐朝時(shí)期,又改名為吉州。
渤海郡:西漢時(shí)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guān)),其時(shí)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shí)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shí)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qū)。后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
鄱陽郡:本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時(shí)期置番縣。西漢時(shí)期改名為番陽,三國時(shí)期孫權(quán)設(shè)鄱陽郡,治鄱陽縣,轄境為今江西省東北部地區(qū)。其地的東部和東南部緊鄰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鄰九江、南昌、撫州、鷹潭市,北部連接安徽省環(huán)接景德鎮(zhèn)市。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陽市一帶地區(qū),境內(nèi)有著名的鄱陽湖,下轄信州區(qū)和上饒、廣豐、玉山、鉛山、橫峰、弋陽、余干、鄱陽、萬年、婺源十縣,代管德興市。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后罷饒州復(fù)鄱陽郡。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qū)兖堉荨⑨橹荨㈧ㄖ荨L魄?公元758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三縣置信州,是域?qū)兖堉荨⑿胖荨㈧ㄖ荩`江南東、西兩道。宋朝時(shí)期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都陽郡,隸江南東路。元朝時(shí)期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省。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國初期主屬豫章道、潯陽道。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qū)。1949年屬上饒、樂平二專區(qū),轄景德鎮(zhèn)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余江、廣豐、東鄉(xiāng)、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余干、婺源、浮梁十六縣。1950年樂平專區(qū)更名為浮梁專區(qū),上饒專區(qū)增設(shè)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梁2專區(qū)合并設(shè)立鷹潭專區(qū),旋改稱上饒專區(qū)。1953年景德鎮(zhèn)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958年浮梁縣劃歸景德鎮(zhèn)市。1960年上饒縣并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fù)上饒縣。1968年東鄉(xiāng)縣劃歸撫州專區(qū)。1970年上饒專區(qū)改稱上饒地區(qū)。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zhèn)市,貴溪、余江二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2000年撤銷上饒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上饒市,原縣級上饒市境置信州區(qū)。2003年波陽縣名恢復(fù)為鄱陽縣。以前,洞庭湖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后被人為破壞,湖面劇減,而今鄱陽湖成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湖區(qū)周圍有許多奇峰異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游覽勝地。
平陽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廬陵堂:以望立堂。
鄱陽堂:以望立堂,亦稱饒州堂。
八劍堂:春秋的時(shí)候有歐冶子善于鑄造劍,越王請他鑄了五把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后來,干將又為趙王鑄造了三把劍(龍淵、太阿、工布),這八把劍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利劍。
六一堂:歐陽修號六一居士,即“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其后裔將家族的堂名稱為“六一堂”。
畫荻堂:宋朝的歐陽修,三歲就死了父親,家里很窮,上不起學(xué)堂,但是母親非常希望他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于是決定自己教他,買不起紙張,母親就以沙地作紙,以荻當(dāng)筆,教他識字。經(jīng)過刻苦的學(xué)習(xí),歐陽修終于成為了著名的文學(xué)家和對朝廷有用的人。
光六堂
篤親堂
文忠堂
余山堂
敦本堂
本仁堂
光遠(yuǎn)堂
余慶堂
倫敘堂
忠厚堂
學(xué)士堂
立三堂
一、歐(歐)ōu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內(nèi)蒙古之烏海,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瀘水、隴川、蘭坪,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怒、水、瑤、苗、侗、土家、傈僳等多個(gè)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越王無疆之次子,封烏程歐馀山之陽,后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注引《唐書·宰相世系表》亦云:“出自姬姓(按:‘姬’誤,當(dāng)作‘姒’),夏少康庶子封于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
2、又,歐冶子之后有歐冶氏,亦有歐氏,后或“音訛”而為“區(qū)”氏。
3、或與“甌”同。鄭樵注“甌”云:“亦作‘歐’。東甌王之后也。”《史記·東越傳》載:“(漢)孝惠三年,舉高帝時(shí)越功,閩君搖功多,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稱東甌王。”東甌故城在浙江永嘉縣西南三十里。
4、傈僳族之歐姓,則源於“歐扒”、“歐撇扒”。“歐扒”,漢意指熊氏族,當(dāng)源於原始氏族圖騰,以之命(氏)族,以族為姓;“歐撇扒”,漢意為菜氏族,用為姓。后或取其首音諧以“歐”字而為單姓。
5、彝族之歐姓,系歐其(或作“偶琪”)氏所改。蓋取“歐其”(偶琪)之首音,諧以漢字“歐”而得。漢代有歐寶,平都人;宋代有歐慶,乾德人,永春知縣;明代有歐大,順德人,國子博士。
二、歐(歐)
歐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6%。尤以廣東、湖南等省多此姓,2省歐姓約占全國漢族歐姓人口61%。
歐姓起源:
1、越王無疆之次子,封烏程(故域在今浙江湖州南20里之故菰城)歐馀山(今升山)之陽,后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一說,越王無疆之裔東越王搖,鎮(zhèn)守東歐,稱東甌王,其后有歐氏。
2、苗族吉學(xué)氏漢姓為歐、賀。
3、水、白、滿、蒙古、土家、臺灣土著、侗、壯等民族均有此姓。
歐姓名人:
歐寶,漢時(shí)安城人。
郡望:平陽。
變化:亦作甌。
歐姓古代名人
歐冶子春秋,春秋的時(shí)候匠人,因?yàn)樗幼≡跉W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
歐寶東漢,東漢時(shí)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開朗,為人豪爽
歐普祥元朝,元代起義軍將領(lǐng)。
歐大任明朝,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廣東順德人,嘉靖時(shí)期國子博士。學(xué)者王士貞稱其為“廣東五才子”之一。
歐信明朝(公元?-1478年待考),著名明朝將領(lǐng)。嗣世職金吾右衛(wèi)指揮使,景泰時(shí),因有廣東破賊功,升都指揮同知。不久命守備白羊口,升大寧都指揮使。天順時(shí),歷任廣東雷、廉諸府守備、都督同知。佩征蠻將軍印,代陳涇鎮(zhèn)守廣西,曾剿寇。明成化元年,因大藤峽余賊復(fù)攻占潯州,被彈劾,召還,管理前府事。明成化七年,充任總兵官,鎮(zhèn)守遼東,累敗福余三衛(wèi)兵。明成化十四年,被彈劾,下獄,后釋放閑住,含恨而死。
歐磐明朝(公元?-1483年待考),滁州人。著名明朝將領(lǐng)。襲世職指揮使。明成化中期,歷任廣西右參將、都指揮同知。屢剿蠻寇有功。分守柳州、慶遠(yuǎn)。隨同平定黃公平、胡公明等亂。弘治中,歷任都督僉事、湖廣鎮(zhèn)守。破府江、永安諸僮亂,擊敗思恩土官岑濬,鏟除其所筑丹良莊石城。為將廉明,能得將士心。明成化十八年告老歸。又二年死。
歐道江明朝,長樂人,明代學(xué)者,博學(xué)多才,四方師事,從游者數(shù)千人。
歐宏練五代十國,楚國將領(lǐng)
歐慶北宋,官吏
歐輝明代,廉吏
歐敬竹明末,節(jié)烈之士,明亡后,自殺殉國。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shí)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xùn)|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并,設(shè)置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shí)轄地在今山西霍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qū),境內(nèi)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shí)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nèi)屬之。東晉時(shí)先后屬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shí)境內(nèi)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白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古稱平陽,是“鄒魯圣地”,為中國儒學(xué)發(fā)源地。夏王朝時(shí)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shí)期開始設(shè)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shè)市,稱鄒城市。
廬陵郡:廬陵郡始建于東漢朝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一說在江西吉安)。三國時(shí)期孫吳國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時(shí)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qū)。到了唐朝時(shí)期,又改名為吉州。
渤海郡:西漢時(shí)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guān)),其時(shí)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shí)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shí)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qū)。后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
鄱陽郡:本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時(shí)期置番縣。西漢時(shí)期改名為番陽,三國時(shí)期孫權(quán)設(shè)鄱陽郡,治鄱陽縣,轄境為今江西省東北部地區(qū)。其地的東部和東南部緊鄰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鄰九江、南昌、撫州、鷹潭市,北部連接安徽省環(huán)接景德鎮(zhèn)市。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陽市一帶地區(qū),境內(nèi)有著名的鄱陽湖,下轄信州區(qū)和上饒、廣豐、玉山、鉛山、橫峰、弋陽、余干、鄱陽、萬年、婺源十縣,代管德興市。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后罷饒州復(fù)鄱陽郡。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qū)兖堉荨⑨橹荨㈧ㄖ荨L魄?公元758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三縣置信州,是域?qū)兖堉荨⑿胖荨㈧ㄖ荩`江南東、西兩道。宋朝時(shí)期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都陽郡,隸江南東路。元朝時(shí)期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省。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國初期主屬豫章道、潯陽道。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qū)。1949年屬上饒、樂平二專區(qū),轄景德鎮(zhèn)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余江、廣豐、東鄉(xiāng)、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余干、婺源、浮梁十六縣。1950年樂平專區(qū)更名為浮梁專區(qū),上饒專區(qū)增設(shè)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梁2專區(qū)合并設(shè)立鷹潭專區(qū),旋改稱上饒專區(qū)。1953年景德鎮(zhèn)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958年浮梁縣劃歸景德鎮(zhèn)市。1960年上饒縣并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fù)上饒縣。1968年東鄉(xiāng)縣劃歸撫州專區(qū)。1970年上饒專區(qū)改稱上饒地區(qū)。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zhèn)市,貴溪、余江二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2000年撤銷上饒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上饒市,原縣級上饒市境置信州區(qū)。2003年波陽縣名恢復(fù)為鄱陽縣。以前,洞庭湖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后被人為破壞,湖面劇減,而今鄱陽湖成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湖區(qū)周圍有許多奇峰異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游覽勝地。
平陽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廬陵堂:以望立堂。
鄱陽堂:以望立堂,亦稱饒州堂。
八劍堂:春秋的時(shí)候有歐冶子善于鑄造劍,越王請他鑄了五把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后來,干將又為趙王鑄造了三把劍(龍淵、太阿、工布),這八把劍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利劍。
六一堂:歐陽修號六一居士,即“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其后裔將家族的堂名稱為“六一堂”。
畫荻堂:宋朝的歐陽修,三歲就死了父親,家里很窮,上不起學(xué)堂,但是母親非常希望他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于是決定自己教他,買不起紙張,母親就以沙地作紙,以荻當(dāng)筆,教他識字。經(jīng)過刻苦的學(xué)習(xí),歐陽修終于成為了著名的文學(xué)家和對朝廷有用的人。
光六堂
篤親堂
文忠堂
余山堂
敦本堂
本仁堂
光遠(yuǎn)堂
余慶堂
倫敘堂
忠厚堂
學(xué)士堂
立三堂
一、歐(歐)ōu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內(nèi)蒙古之烏海,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瀘水、隴川、蘭坪,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怒、水、瑤、苗、侗、土家、傈僳等多個(gè)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越王無疆之次子,封烏程歐馀山之陽,后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注引《唐書·宰相世系表》亦云:“出自姬姓(按:‘姬’誤,當(dāng)作‘姒’),夏少康庶子封于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
2、又,歐冶子之后有歐冶氏,亦有歐氏,后或“音訛”而為“區(qū)”氏。
3、或與“甌”同。鄭樵注“甌”云:“亦作‘歐’。東甌王之后也。”《史記·東越傳》載:“(漢)孝惠三年,舉高帝時(shí)越功,閩君搖功多,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稱東甌王。”東甌故城在浙江永嘉縣西南三十里。
4、傈僳族之歐姓,則源於“歐扒”、“歐撇扒”。“歐扒”,漢意指熊氏族,當(dāng)源於原始氏族圖騰,以之命(氏)族,以族為姓;“歐撇扒”,漢意為菜氏族,用為姓。后或取其首音諧以“歐”字而為單姓。
5、彝族之歐姓,系歐其(或作“偶琪”)氏所改。蓋取“歐其”(偶琪)之首音,諧以漢字“歐”而得。漢代有歐寶,平都人;宋代有歐慶,乾德人,永春知縣;明代有歐大,順德人,國子博士。
二、歐(歐)
歐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6%。尤以廣東、湖南等省多此姓,2省歐姓約占全國漢族歐姓人口61%。
歐姓起源:
1、越王無疆之次子,封烏程(故域在今浙江湖州南20里之故菰城)歐馀山(今升山)之陽,后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一說,越王無疆之裔東越王搖,鎮(zhèn)守東歐,稱東甌王,其后有歐氏。
2、苗族吉學(xué)氏漢姓為歐、賀。
3、水、白、滿、蒙古、土家、臺灣土著、侗、壯等民族均有此姓。
歐姓名人:
歐寶,漢時(shí)安城人。
郡望:平陽。
變化:亦作甌。
一、歐(歐)ōu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內(nèi)蒙古之烏海,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瀘水、隴川、蘭坪,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怒、水、瑤、苗、侗、土家、傈僳等多個(gè)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越王無疆之次子,封烏程歐馀山之陽,后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注引《唐書·宰相世系表》亦云:“出自姬姓(按:‘姬’誤,當(dāng)作‘姒’),夏少康庶子封于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
2、又,歐冶子之后有歐冶氏,亦有歐氏,后或“音訛”而為“區(qū)”氏。
3、或與“甌”同。鄭樵注“甌”云:“亦作‘歐’。東甌王之后也。”《史記·東越傳》載:“(漢)孝惠三年,舉高帝時(shí)越功,閩君搖功多,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稱東甌王。”東甌故城在浙江永嘉縣西南三十里。
4、傈僳族之歐姓,則源於“歐扒”、“歐撇扒”。“歐扒”,漢意指熊氏族,當(dāng)源於原始氏族圖騰,以之命(氏)族,以族為姓;“歐撇扒”,漢意為菜氏族,用為姓。后或取其首音諧以“歐”字而為單姓。
5、彝族之歐姓,系歐其(或作“偶琪”)氏所改。蓋取“歐其”(偶琪)之首音,諧以漢字“歐”而得。漢代有歐寶,平都人;宋代有歐慶,乾德人,永春知縣;明代有歐大,順德人,國子博士。
二、歐(歐)
歐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6%。尤以廣東、湖南等省多此姓,2省歐姓約占全國漢族歐姓人口61%。
歐姓起源:
1、越王無疆之次子,封烏程(故域在今浙江湖州南20里之故菰城)歐馀山(今升山)之陽,后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一說,越王無疆之裔東越王搖,鎮(zhèn)守東歐,稱東甌王,其后有歐氏。
2、苗族吉學(xué)氏漢姓為歐、賀。
3、水、白、滿、蒙古、土家、臺灣土著、侗、壯等民族均有此姓。
歐姓名人:
歐寶,漢時(shí)安城人。
郡望:平陽。
變化:亦作甌。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shí)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xùn)|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并,設(shè)置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shí)轄地在今山西霍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qū),境內(nèi)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shí)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nèi)屬之。東晉時(shí)先后屬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shí)境內(nèi)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白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古稱平陽,是“鄒魯圣地”,為中國儒學(xué)發(fā)源地。夏王朝時(shí)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shí)期開始設(shè)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shè)市,稱鄒城市。
廬陵郡:廬陵郡始建于東漢朝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一說在江西吉安)。三國時(shí)期孫吳國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時(shí)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qū)。到了唐朝時(shí)期,又改名為吉州。
渤海郡:西漢時(shí)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guān)),其時(shí)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shí)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shí)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qū)。后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
鄱陽郡:本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時(shí)期置番縣。西漢時(shí)期改名為番陽,三國時(shí)期孫權(quán)設(shè)鄱陽郡,治鄱陽縣,轄境為今江西省東北部地區(qū)。其地的東部和東南部緊鄰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鄰九江、南昌、撫州、鷹潭市,北部連接安徽省環(huán)接景德鎮(zhèn)市。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陽市一帶地區(qū),境內(nèi)有著名的鄱陽湖,下轄信州區(qū)和上饒、廣豐、玉山、鉛山、橫峰、弋陽、余干、鄱陽、萬年、婺源十縣,代管德興市。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后罷饒州復(fù)鄱陽郡。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qū)兖堉荨⑨橹荨㈧ㄖ荨L魄?公元758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三縣置信州,是域?qū)兖堉荨⑿胖荨㈧ㄖ荩`江南東、西兩道。宋朝時(shí)期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都陽郡,隸江南東路。元朝時(shí)期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省。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國初期主屬豫章道、潯陽道。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qū)。1949年屬上饒、樂平二專區(qū),轄景德鎮(zhèn)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余江、廣豐、東鄉(xiāng)、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余干、婺源、浮梁十六縣。1950年樂平專區(qū)更名為浮梁專區(qū),上饒專區(qū)增設(shè)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梁2專區(qū)合并設(shè)立鷹潭專區(qū),旋改稱上饒專區(qū)。1953年景德鎮(zhèn)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958年浮梁縣劃歸景德鎮(zhèn)市。1960年上饒縣并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fù)上饒縣。1968年東鄉(xiāng)縣劃歸撫州專區(qū)。1970年上饒專區(qū)改稱上饒地區(qū)。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zhèn)市,貴溪、余江二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2000年撤銷上饒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上饒市,原縣級上饒市境置信州區(qū)。2003年波陽縣名恢復(fù)為鄱陽縣。以前,洞庭湖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后被人為破壞,湖面劇減,而今鄱陽湖成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湖區(qū)周圍有許多奇峰異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游覽勝地。
平陽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廬陵堂:以望立堂。
鄱陽堂:以望立堂,亦稱饒州堂。
八劍堂:春秋的時(shí)候有歐冶子善于鑄造劍,越王請他鑄了五把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后來,干將又為趙王鑄造了三把劍(龍淵、太阿、工布),這八把劍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利劍。
六一堂:歐陽修號六一居士,即“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其后裔將家族的堂名稱為“六一堂”。
畫荻堂:宋朝的歐陽修,三歲就死了父親,家里很窮,上不起學(xué)堂,但是母親非常希望他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于是決定自己教他,買不起紙張,母親就以沙地作紙,以荻當(dāng)筆,教他識字。經(jīng)過刻苦的學(xué)習(xí),歐陽修終于成為了著名的文學(xué)家和對朝廷有用的人。
光六堂
篤親堂
文忠堂
余山堂
敦本堂
本仁堂
光遠(yuǎn)堂
余慶堂
倫敘堂
忠厚堂
學(xué)士堂
立三堂
一、歐(歐)ōu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內(nèi)蒙古之烏海,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瀘水、隴川、蘭坪,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怒、水、瑤、苗、侗、土家、傈僳等多個(gè)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越王無疆之次子,封烏程歐馀山之陽,后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注引《唐書·宰相世系表》亦云:“出自姬姓(按:‘姬’誤,當(dāng)作‘姒’),夏少康庶子封于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
2、又,歐冶子之后有歐冶氏,亦有歐氏,后或“音訛”而為“區(qū)”氏。
3、或與“甌”同。鄭樵注“甌”云:“亦作‘歐’。東甌王之后也。”《史記·東越傳》載:“(漢)孝惠三年,舉高帝時(shí)越功,閩君搖功多,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稱東甌王。”東甌故城在浙江永嘉縣西南三十里。
4、傈僳族之歐姓,則源於“歐扒”、“歐撇扒”。“歐扒”,漢意指熊氏族,當(dāng)源於原始氏族圖騰,以之命(氏)族,以族為姓;“歐撇扒”,漢意為菜氏族,用為姓。后或取其首音諧以“歐”字而為單姓。
5、彝族之歐姓,系歐其(或作“偶琪”)氏所改。蓋取“歐其”(偶琪)之首音,諧以漢字“歐”而得。漢代有歐寶,平都人;宋代有歐慶,乾德人,永春知縣;明代有歐大,順德人,國子博士。
二、歐(歐)
歐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6%。尤以廣東、湖南等省多此姓,2省歐姓約占全國漢族歐姓人口61%。
歐姓起源:
1、越王無疆之次子,封烏程(故域在今浙江湖州南20里之故菰城)歐馀山(今升山)之陽,后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一說,越王無疆之裔東越王搖,鎮(zhèn)守東歐,稱東甌王,其后有歐氏。
2、苗族吉學(xué)氏漢姓為歐、賀。
3、水、白、滿、蒙古、土家、臺灣土著、侗、壯等民族均有此姓。
歐姓名人:
歐寶,漢時(shí)安城人。
郡望:平陽。
變化:亦作甌。
[ 歐 ]字的同音字 - [ ou ]
[ 歐 ]的同部首字 - [ 欠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