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án ]
讀音:lián
拼音:lian
簡繁:廉
五筆:YUVO
五行:木
部外:暫無
五筆:HDTO
筆畫:13畫
吉兇:吉
倉頡:ITXC
結構:半包圍
鄭碼:TGUX
四角:00237
區位:3314
統一碼:5EC9
異體字:?,亷,槏,磏,?,?,?,?,?,?,廉
英漢互譯:upright,honorable,honest
筆順:點、橫、撇、點、撇、橫、橫折、橫、橫、豎、豎、撇、捺
筆順演示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27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04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290 |
1995年 | 269 | 1987年 | 223 | 1982年 | 302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66 |
內容來源于:m.shishangyizu.com
廉姓主要源自:嬴姓、子姓、羋姓。
廉姓是一個十分老資格的中國姓氏,其來源至少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根據《姓纂》一書的考證:廉姓,是最正統的黃帝后裔。廉頗,是戰國時代趙國的神武大將,他的一生,多彩多姿,尤其是在“負荊請罪”上的精彩表現,不但使他的大名永垂不朽,還有一個更積極的意義,就是使他所姓的“廉”氏,成為了一個中國人所熟悉的姓氏,同時,更證明了廉姓的古老。廉氏后人奉大廉為廉姓的得姓始祖。
廉(Lián)姓,源出有:
廉姓起源一
源于嬴姓,出自黃帝玄孫大廉,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根據史籍《元和姓纂》和《姓纂》的記載:“顓頊孫大廉之后,以王父字為氏,趙有廉頗。”黃帝之子名昌意,昌意之子為顓頊,顓頊之孫名大廉。其子孫有以其名字命姓者,乃成廉氏。廉氏的出處在河東,就是現在山西省境內黃河流域以東的一片地方。大廉的后代形成了廉氏。廉氏是一個非常古早的姓氏,也是正統的黃帝后裔之一。在史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篇,典型的歷史代表人物就是廉頗,他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神武大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晉陽,拜上卿”。
廉姓起源二
源于維吾爾族,屬于漢化改姓之以官職名稱為氏。元朝時期,有一個維吾爾族人(畏吾兒)布魯海牙,他與大元朝政府友善,當元朝廷封他為肅政廉訪使的時候,正好他的兒子降生,人們都恭賀他官拜肅政廉訪使(簡稱廉使),布魯海牙遂以官職稱謂為姓氏,給自己取了個漢名叫廉允中,而且還干脆也給兒子卜魯凱雅取了個漢名叫廉希元。
今回族廉姓多出自此支 。
廉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紂王大臣飛廉,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商紂王時期,有個鳥俗氏部落,也是大廉之后,卻稱為子姓。大概是商王所賜予的姓氏,有待進一步考證。鳥俗氏部落族人中有一個人叫飛廉。飛廉是個飛毛腿,他的兒子就是著名的惡來,是個大力士、猛將,父子倆都是商紂王的親信佞臣。周武王姬發滅商紂后,飛廉和惡來都被周武王殺死。飛廉的小兒子叫作季勝,是惡來的弟弟,后來成為趙氏的祖先。這在著名的東漢學者王符所撰著的《潛夫論》中,有比較詳實的記載。
在飛廉、惡來的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飛廉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廉氏,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廉姓起源四
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貴族斗廉,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日強,在楚國軍隊中,有一名貴族叫斗廉,一直為楚軍副帥。他驍勇善戰,堅毅果敢,非常受楚國上下臣民的尊敬。周桓王姬林十九年(楚武王熊通四十年,公元前701年),楚武王為了分化瓦解漢江以東的各諸侯國,特派遣莫敖屈瑕領兵東行,以期與貳、軫兩個附庸國會盟。貳、軫兩國的鄰國鄖國君主聞訊后,認為楚國與貳、軫二國結盟將不利鄖國,于是鄖侯自恃是“漢陽諸姬”之首,為姬姓君主國,便策動了隨國、絞國、州國、蓼國等諸國聯合組軍,以期截擊楚國。
后斗廉生的兒子中有位著名的季融,因在楚國不得志而仕于陳國,卻干出了一番事業。在斗廉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斗廉氏,后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斗氏、廉氏、季氏等。
廉姓起源五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時期福建泉州清真寺主持夏不魯·罕丁,屬于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回族廉氏,出自元朝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皇慶年間(公元1312~1313年)從西域到福建泉州定居,后應聘主持艾蘇哈卜清真寺(清凈寺)的教務。夏不魯·罕丁的教稱,就是被伊斯蘭教民們虔誠推崇的“攝思廉夏”,漢義就是“長老”。
在夏不魯·罕丁的后裔子孫以及教民們當中,有以其教稱官職為姓氏者,漢化稱廉氏、夏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廉姓起源六
源于滿族,出自滿族罕扎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罕扎氏,滿語為Hanja Hala,漢義“廉潔、清潔”,世居巴顏和羅地方(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廉氏、清氏、韓氏等。
廉姓起源七
其他少數民族的廉姓。
今土家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廉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廉氏,世代相傳至今。鄂西、湘西的土家族姓廉者頗多。
廉氏是一個非常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九十位,人口約十九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12%左右。廉氏望居河東郡(今山西夏縣)。
今天津市的寧河縣、河西區,山東省的陽谷縣、費縣、滕州市、平邑縣、臨沂市費縣、文登縣、青島市即墨縣、濟南市平陰縣、菏澤市單縣、濟寧市鄒城市、利津縣,汶上縣宗祠,河北省的張家口市,承德市圍場區、安平縣、淶水縣、武安縣、易縣、唐山市遷安市、保定市、石家莊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通河區、尚志市延壽縣、哈爾濱市、綏化市,河南省的鄭州市、盧氏縣、沁陽縣、商丘市睢陽區、南陽市新野縣、洛寧縣、鶴壁市,遼寧省的丹東市、沈陽市、海城市、大連市、朝陽市、葫蘆島市、本溪市桓仁縣,海南省,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海拉爾市、興安盟,山西省的長子縣、永濟市、和順縣、鑲汾縣、朔州市,江蘇省的鹽城市,陜西省的西安市,云南省的宣威市,湖北省的恩施市,吉林省的長春市、吉林市,江西省的上饒市波陽縣、余干縣,安徽省的明光市、太和縣,亳州市、渦陽縣,浙江省的長興縣,廣東省的珠海市,湖南省的沅陵縣,福建省的莆田市,韓國等地,均有廉氏族人分布。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陜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并河東縣入蒲州。
河東堂:以望立堂。
一、廉lián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布頗廣:今吉林之乾安,河北之尚義,山東之魚臺、平度、平邑,山西之太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顓帝曾孫大廉之后,以王父字為氏。”(按:“古者帝王猶以名行,況臣下乎?此以名為氏。然以名字為氏者起于商周之世。今此廉氏,未有所征,且從大廉之號焉。”)(2)或為元代回族之姓。《續通志·氏族略·元·以姓為氏》:“博羅哈雅,輝和爾人(按:即回回人),拜廉使,命下之日,子希憲適生。喜曰:‘吾聞古以官為氏,天其以廉為吾宗之姓乎?’故子孫皆姓廉氏。”“博羅哈雅”,或譯作“布魯海牙”。春秋時衛有廉潔;戰國時趙有廉頗;漢代有廉公諤,堂邑人,萊蕪令;宋代有廉布,山陽人,武學博士。
二、廉
廉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3%。尤以河南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廉姓人口77%。
廉姓起源:
1、顓頊之孫秦大廉之后,以王父字為氏。
2、飛廉之后,見《姓源》。飛廉一作蜚廉,商紂王之諛臣,矯捷善走。
3、元時廉希憲,系畏吾人布魯海牙之子,字公亮。初,布魯海牙拜廉訪使,奉命之日,希憲適生,喜曰:“吾聞古以官為姓,天其以廉為吾宗之姓乎?”故子孫皆姓廉。
4、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廉姓名人:
廉潔,孔子弟子,春秋時衛人。廉頗,戰國時趙國良將,惠文王時拜為上卿。
郡望:河東。
廉姓古代名人
廉潔春秋末期,字子庸,一字子操(或字子曹),衛國人,孔子弟子,為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廉頗戰國,趙國將領,惠文王時,率軍大破齊兵,拜為上卿。后又多次帶兵打敗齊、魏等國的軍隊,以勇敢善戰聞名于諸侯。公元前260年,秦、趙為爭奪上黨,在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北)大戰,他統率大軍,筑壁堅守,相持三年,秦軍不能取勝。后趙王中秦反間計,改用趙括為將。趙括只知紙上談兵,招致慘敗,趙軍四十萬人被俘,遭活埋。公元前251年,廉頗又率軍大破燕兵,任相邦,受封為信平君。趙悼襄王時,他年事已高,悒郁不得志,憤而投奔魏國,居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后來又離魏赴楚,老死于楚國壽春(今安徽省壽縣)。
廉范東漢,杜陵人(今陜西省長安縣東南),字叔度,為人厚德,行孝重義,受業于薛漢門下。漢明帝永平初年隴西太守鄧融,賞識他的才德,備禮請廉范到郡衙當功曹史(主管選署功勞)。恰在此時鄧融有失職事件,被州牧所舉發,廉范知道鄧融之罪,無法脫解,于是托病請求離去,由此鄧融對他深為恨怨。廉范離開郡衙后,便到洛陽,變更姓名,屈身謀求充當一名廷尉獄卒,這時,鄧融果然被判罪下獄,廉范便在獄中左右服侍,盡心勤勞,以報鄧融知己之情,鄧融發覺他的相貌很像廉范,但不敢確認,于是問道:“你怎么很像我以前的屬下功曹史呢?”廉范呵斥說:“你困厄獄中莫非老眼昏亂了。”自此以后,就不再說別的了,后來鄧融刑滿出獄,困苦生病,廉范仍然跟隨身邊孝養侍奉,直到鄧融去世,廉范終竟不表露自己的身份,親自盡禮送喪,到南陽安葬完畢,而后離去。廉范的受業師薛漢因楚王謀反事件牽連被殺,親朋學生,都不敢前來探視,唯有廉范卻冒死前來收尸安葬。漢顯宗聞知大怒,召廉范入朝,痛加斥責,廉范說:“臣愚魯急直,以為薛漢等已被誅殺,實因不忍師生之情而來收尸安葬。”皇上聞言感動,于是赦免其罪,從此廉范的名望顯揚天下,不久被薦舉為秀才,數月后又升為云中太守,后又官為蜀郡太守,為官勤政愛民,人民安居樂業,深得百姓敬仰。
廉布宋朝,畫家。字宣仲,號射澤老農。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人。妙年登科,官至武學博士,以張邦昌婿,負才不得用。后居紹興,既絕仕宦之念,以詩酒自娛。畫山水,尤工枯木叢竹、奇石松柏、種種飄逸,師東坡而青出于藍。
廉公諤西漢,堂邑人,曾任萊蕪令,有政績,百姓唱道:“甑釜生塵魚,境內安以樂。昔聞范史云(見《范氏宗祠通用對聯·三、歷史名人·范丹:又名范冉,字史云……》),今見廉公諤。”后歷官司農少卿、滑州知州。
廉希憲元朝,畏兀兒人。父名布魯海牙,曾經做過“廉訪史”的官,便以官職中的“廉”字為姓。他自幼學習漢文化,篤好經史。元朝建國初期,典章制度都不夠完備。廉希憲以中書省重臣的身份,積極推行漢法。當時,元世祖忽必烈重用搜刮錢財的大臣阿合馬,遭到了廉希憲的反對。廉希憲多次直言進諫,惹怒了忽必烈,被罷除了宰相。但是,元世祖深知廉希憲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幾年后又重新起用他擔任剛剛設立的荊南行省?穴湖北地區?雪的長官。他到任以后,嚴明法紀,重懲劫掠、侵擾百姓的士兵,戰后混亂的社會秩序得到了治理。廉希憲自己也廉潔自律,清貧自守。一天夜里,幾個下屬送來了大批珍玩,遭到他的嚴厲斥責:“這些財物如果是你們自己的,我收下就等于拿了不義之財;如果是你們從百姓那里搜刮來的,我收下就等于是犯罪了。”幾年后,世祖將他調回京師。臨走的時候,當地百姓哭著攔阻道路,久久不讓他啟程。廉希憲最崇拜唐代的魏征,認為秉忠直言是做臣子的本分。他每次上朝議事,都是直言利弊得失,世祖經常被他頂撞得十分惱火。一次,世祖私下對他說:“以前我是宗王,你指出我的過失,我可以包容。現在我是天子,你是臣下,你怎么還能那樣直言無忌呢?芽”他回答說:“王府的事是小事,天下的事是大事,我如果不管是非曲直,都一味順從陛下,那么天下將要受大害了。”1280,年,一代名臣病逝于北京,終年50歲。
廉褒有子名廉丹。
廉丹戰國,京兆杜陵人,新朝大司馬庸部(益州)牧。戰國趙國名將廉頗之后。有孫名廉范。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陜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并河東縣入蒲州。
河東堂:以望立堂。
一、廉lián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布頗廣:今吉林之乾安,河北之尚義,山東之魚臺、平度、平邑,山西之太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顓帝曾孫大廉之后,以王父字為氏。”(按:“古者帝王猶以名行,況臣下乎?此以名為氏。然以名字為氏者起于商周之世。今此廉氏,未有所征,且從大廉之號焉。”)(2)或為元代回族之姓。《續通志·氏族略·元·以姓為氏》:“博羅哈雅,輝和爾人(按:即回回人),拜廉使,命下之日,子希憲適生。喜曰:‘吾聞古以官為氏,天其以廉為吾宗之姓乎?’故子孫皆姓廉氏。”“博羅哈雅”,或譯作“布魯海牙”。春秋時衛有廉潔;戰國時趙有廉頗;漢代有廉公諤,堂邑人,萊蕪令;宋代有廉布,山陽人,武學博士。
二、廉
廉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3%。尤以河南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廉姓人口77%。
廉姓起源:
1、顓頊之孫秦大廉之后,以王父字為氏。
2、飛廉之后,見《姓源》。飛廉一作蜚廉,商紂王之諛臣,矯捷善走。
3、元時廉希憲,系畏吾人布魯海牙之子,字公亮。初,布魯海牙拜廉訪使,奉命之日,希憲適生,喜曰:“吾聞古以官為姓,天其以廉為吾宗之姓乎?”故子孫皆姓廉。
4、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廉姓名人:
廉潔,孔子弟子,春秋時衛人。廉頗,戰國時趙國良將,惠文王時拜為上卿。
郡望:河東。
一、廉lián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布頗廣:今吉林之乾安,河北之尚義,山東之魚臺、平度、平邑,山西之太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顓帝曾孫大廉之后,以王父字為氏。”(按:“古者帝王猶以名行,況臣下乎?此以名為氏。然以名字為氏者起于商周之世。今此廉氏,未有所征,且從大廉之號焉。”)(2)或為元代回族之姓。《續通志·氏族略·元·以姓為氏》:“博羅哈雅,輝和爾人(按:即回回人),拜廉使,命下之日,子希憲適生。喜曰:‘吾聞古以官為氏,天其以廉為吾宗之姓乎?’故子孫皆姓廉氏。”“博羅哈雅”,或譯作“布魯海牙”。春秋時衛有廉潔;戰國時趙有廉頗;漢代有廉公諤,堂邑人,萊蕪令;宋代有廉布,山陽人,武學博士。
二、廉
廉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3%。尤以河南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廉姓人口77%。
廉姓起源:
1、顓頊之孫秦大廉之后,以王父字為氏。
2、飛廉之后,見《姓源》。飛廉一作蜚廉,商紂王之諛臣,矯捷善走。
3、元時廉希憲,系畏吾人布魯海牙之子,字公亮。初,布魯海牙拜廉訪使,奉命之日,希憲適生,喜曰:“吾聞古以官為姓,天其以廉為吾宗之姓乎?”故子孫皆姓廉。
4、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廉姓名人:
廉潔,孔子弟子,春秋時衛人。廉頗,戰國時趙國良將,惠文王時拜為上卿。
郡望:河東。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陜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并河東縣入蒲州。
河東堂:以望立堂。
一、廉lián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布頗廣:今吉林之乾安,河北之尚義,山東之魚臺、平度、平邑,山西之太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顓帝曾孫大廉之后,以王父字為氏。”(按:“古者帝王猶以名行,況臣下乎?此以名為氏。然以名字為氏者起于商周之世。今此廉氏,未有所征,且從大廉之號焉。”)(2)或為元代回族之姓。《續通志·氏族略·元·以姓為氏》:“博羅哈雅,輝和爾人(按:即回回人),拜廉使,命下之日,子希憲適生。喜曰:‘吾聞古以官為氏,天其以廉為吾宗之姓乎?’故子孫皆姓廉氏。”“博羅哈雅”,或譯作“布魯海牙”。春秋時衛有廉潔;戰國時趙有廉頗;漢代有廉公諤,堂邑人,萊蕪令;宋代有廉布,山陽人,武學博士。
二、廉
廉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3%。尤以河南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廉姓人口77%。
廉姓起源:
1、顓頊之孫秦大廉之后,以王父字為氏。
2、飛廉之后,見《姓源》。飛廉一作蜚廉,商紂王之諛臣,矯捷善走。
3、元時廉希憲,系畏吾人布魯海牙之子,字公亮。初,布魯海牙拜廉訪使,奉命之日,希憲適生,喜曰:“吾聞古以官為姓,天其以廉為吾宗之姓乎?”故子孫皆姓廉。
4、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廉姓名人:
廉潔,孔子弟子,春秋時衛人。廉頗,戰國時趙國良將,惠文王時拜為上卿。
郡望:河東。
[ 廉 ]字的同音字 - [ lian ]
[ 廉 ]的同部首字 - [ 廣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