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家姓

[ lè,yuè,lào ]

讀音:lè,yuè,lào

拼音:le,yue,lao

簡繁:樂

五筆:QII

五行:暫無

部外:暫無

五筆:QII

筆畫:5畫

吉兇:吉

倉頡:HVD

結(jié)構(gòu):獨(dú)體

鄭碼:RHKO

四角:72904

區(qū)位:3254

統(tǒng)一碼:4E50

異體字:樂,楽,?,?

英漢互譯:happy,glad,enjoyable,music

筆順:撇、豎折/豎彎、豎鉤、撇、點(diǎn)

筆順演示

王由三橫一豎構(gòu)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dú)w“王”管的不二哲學(xué)。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992018年2014年
2013年2642007年2006年279
1995年3021987年2681982年277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81

內(nèi)容來源于:m.shishangyizu.com

起源

樂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樂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末年宋國國君宋戴公的兒子公子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jù)史籍《姓纂》上的記載:“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衎,字樂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另外,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中也有同樣的記載:“樂氏之先,與戴同姓;戴公生樂父衎,是稱樂氏。”

樂氏,曾在中國早期歷史上神氣萬分,出現(xiàn)在近三千年前的春秋初期,是宋國王族的后裔,發(fā)源于河南省商丘市。在周宣王姬靜執(zhí)政時期,宋國國君為宋戴公子撝,他有個兒子叫子衎,字樂父。子衎生子傾父澤,傾父澤又生子夷父須,夷父須,叫子夷父,字須,他以祖父子衎之字“樂父”命姓,稱樂氏,其后裔在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就是樂羊和樂毅,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樂氏正宗。

該支樂氏族人皆尊奉夷父須為得姓始祖,是為靈壽樂氏,或稱平山樂氏,正確讀音作yuè(ㄩㄝˋ)。

樂姓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末年宋國君主宋戴公四世孫樂莒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記載:“春秋時宋戴公四世孫樂莒,夷父須族弟,任大司寇之職。”子樂莒在擔(dān)任大司寇后,即職掌刑獄、糾察等事。樂莒的后裔子孫以先祖為榮,便以祖上名字命姓,稱為樂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樂氏皆尊奉樂莒為得姓始祖,史稱商丘樂氏,與夷父須后裔的樂氏一族同宗同源,正確讀音作yuè(ㄩㄝˋ)。

樂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晉國大夫樂王鮒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左傳》中記載:“晉大夫樂王鮒。”樂王鮒,姬姓,字叔魚,是春秋后期的晉國大夫,甚受晉平公姬彪的寵信,為晉平公二位寵臣之一,另一位寵臣是程鄭。在史籍《古文觀止》中記載:“欒盈出奔楚。宣子殺羊舌虎,囚叔向。人謂叔向曰:‘子罹于罪,其為不知智乎?’叔向曰:‘與其死亡若何?詩曰:優(yōu)哉游哉,聊以卒歲。知也。’樂王鮒見叔向曰:‘吾為子請。’叔向弗應(yīng),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室老聞之曰:‘樂王鮒言于君無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許;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樂王鮒從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舉不棄仇,內(nèi)舉不失親,其獨(dú)遺我乎?詩曰: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夫子,覺者也。’晉侯問叔向之罪于樂王鮒。對曰:‘不棄其親,其有焉。’于是祁奚老矣,聞之,乘驲而見宣子,曰:‘《詩》曰:惠我無疆,子孫保之。《書》曰:圣有謨勛,明征定保。夫謀而鮮過,惠訓(xùn)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猶將十世宥之,以勸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棄社稷,不亦惑乎?鯀殛而禹興;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無怨色;管蔡為戮,周王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棄社稷?子為善,誰敢不勉,

多殺何為?’宣子悅,與之乘,以言諸公而免之。不見叔向而歸,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在樂王鮒的后裔子孫,皆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樂王氏,后大多省文簡化為單姓樂氏、王氏者。該支樂氏的正確讀音作yuè(ㄩㄝˋ)。

樂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樂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在西周時期,有負(fù)責(zé)演奏典樂的大司樂、有具體演奏音樂的樂人、有負(fù)責(zé)禮樂的大樂正、有管理樂人的小樂正,這些官吏和專業(yè)職務(wù)人員,統(tǒng)稱為“樂正”。小樂正為大樂正的副理,大樂正為普通樂官之長,不但掌管普通樂人,還負(fù)責(zé)整個王朝的禮教之事。在典籍《禮記·王制》中記載:“樂正,崇四術(shù),立四教。”隸屬于春官府司管轄。到了隋朝時期,開始也在太常寺中設(shè)置了太樂署、清商署,設(shè)置各種樂師。后來隋煬帝楊廣也將其改稱為樂正,普通樂師的官秩即為從九品下,相當(dāng)于如今的科員待遇。在唐朝時期,不但沿襲了隋朝的制度,樂正還掌管邦國祭祀的禮樂演奏,分為大樂、鼓吹兩個分署。在宋朝時期,在太常寺設(shè)置三名樂正,長官全國的禮樂典制。到了金國時期,大樂正隸屬于太常寺太樂署,官秩提高到從九品,相當(dāng)于主任科員,或縣局級官員。

在歷朝歷代樂正們的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yè)稱號為姓氏者,稱樂正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樂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樂氏的正確讀音作yuè(ㄩㄝˋ)。

樂姓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樂師,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樂師,是西周時期設(shè)置的官位,隸屬于春官府司管轄,實(shí)際上也就是上述第一個淵源中“大樂正”的輔佐官,亦稱副樂長,別稱小樂正,還兼有負(fù)責(zé)教授王族貴胄禮樂的職責(zé)。在典籍《周禮·春官》中記載:“樂師,掌國樂之政,以教國子小舞。”

在樂師的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樂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樂氏的正確讀音作yuè(ㄩㄝˋ)。

樂姓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時期官吏樂官,屬于以官職稱謂或職業(yè)稱號為氏。在古代時期,歷朝歷代皆有專職負(fù)責(zé)演奏音樂的小官員,屬于“工”類,即具有專業(yè)技能的官,通常被稱為樂官,別稱就是伶官,與樂正、樂師不統(tǒng)的是,他們實(shí)際上是普通樂人,但享受的待遇相當(dāng)高級。

在樂官的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yè)稱號為姓氏者,稱樂氏、或稱伶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樂氏的正確讀音作yuè(ㄩㄝˋ)。

樂姓起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西漢時期官吏樂府令,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西漢初期,漢惠帝劉盈設(shè)置有樂府,稱其長官為樂府令。到漢武帝劉徹執(zhí)政時期,時常由樂府令帶領(lǐng)樂師們到都城郊區(qū)祀禮演奏。樂府令,后來被漢武帝稱為“協(xié)律都尉”,掌管宮廷、巡行、祭祀時的音樂演奏,并負(fù)責(zé)采集民歌,配管弦以入樂。漢武帝時期,大漢帝國疆土萬里,樂府令指揮下屬采集了許多歷史悠久的民樂、詩歌,并整理為漢廷宮樂,使許多歷史民歌得以保存,后世歷朝歷代將此期間采輯的民樂、詩歌叫作“樂府”,為中華民族音樂之典,數(shù)任樂府令皆功不可沒。例如,歷傳數(shù)千載而經(jīng)久不息的著名漢廷典樂“漢宮秋月”,就是樂府令們汲取了西域大漠凄美風(fēng)格的琵琶曲,經(jīng)采輯而流傳下來的古老樂曲,后由著名的音樂家劉天華依古譜改編為二胡、古箏曲的。

在樂府令、協(xié)律都尉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樂氏。該支樂氏的正確讀音作yuè(ㄩㄝˋ)。

樂姓起源八

源于官位,出自西漢時期官吏樂卿,屬于以官爵稱謂為氏。樂卿,不是演奏音樂的官位,而是爵位。在漢武帝執(zhí)政時期,為賞賜有軍功而設(shè)置了許多功爵,其中即有“樂卿”之爵,為第八等軍功之爵。在史籍《漢書·食貨志》中記載:“樂卿者,武功爵第八等也。”在樂卿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爵稱號為姓氏者,稱樂氏,世代相傳至今。不過,到了唐朝時期,人們又稱太常寺卿為“樂卿”。太常寺,實(shí)際上就是禮樂之司,因此有此稱謂。因此在唐朝的太常寺卿的后裔子孫中,亦有以先祖的官稱為姓氏者,稱樂氏。

該支樂氏的正確讀音作yuè(ㄩㄝˋ)。

樂姓起源九

源于地名,出自漢朝初期夜郎國樂王邑,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該支樂氏,出自漢朝初期夜郎國樂王邑,即今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樂旺鎮(zhèn)。據(jù)史籍《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shù),夜郎最大。”這一記載和司馬遷其他有關(guān)夜郎的記述,被史學(xué)家們普遍認(rèn)為是有關(guān)黔西南地區(qū)夜郎國年代最早、可信度最強(qiáng)的關(guān)鍵性歷史證據(jù)。在史籍《史記》和《前漢書》、《后漢書》中,均載了楚國大將熊莊在攻克了夜郎國并遠(yuǎn)至今云南境內(nèi)“以兵威定屬楚”之后,“欲舊報。會秦?fù)魥Z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眾王滇。”這便是《史記·秦本紀(jì)》中所載的“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又使司馬錯發(fā)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這里所說的“楚黔中”,郡治就在今湖南省沅陵縣,與新晃同屬于今懷化市。之后,夜郎國向貴州大山深處遷搬,因黔西南地區(qū)崇山峻嶺疊嶂,楚國放棄繼續(xù)攻擊,夜郎國得以在黔西南地區(qū)繼續(xù)發(fā)展。自此后至公元前百年的近二百年間,由于西南“夷地”相對地為中原王朝所無暇顧及(莊能以其眾王滇便是明證),夜郎部族隨著其自身的壯大及與一些小部族聯(lián)盟,活動的范圍便愈來愈廣。但所至之處或停留不久或留下一部分又分頭繼續(xù)遷徙,并非有目的地擴(kuò)大疆土,因而如今也很難劃定它的活動范圍,以致今日除了湖南與貴州外,還有云南、四川、廣西都有縣市稱是夜郎故地。如今可以肯定的是,當(dāng)時并沒有一個疆域很廣的大夜郎國。即使在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劉徹綬予夜郎國王印時,朝廷也只是“厚贈繒帛”而并無賜賞封地,地方行政權(quán)力都掌握在漢朝廷所任命的地方行政長官手中,與西漢王朝初郡國制并行的“國”完全是兩回事。

樂王邑,即為夜郎國當(dāng)年重要的鎮(zhèn)邑之一,今稱金州。其地之民在“夜郎自大”之后歸屬大漢王朝,其民仿漢制,有以地為姓氏者,稱樂王氏,后多改為單姓樂氏、王氏,且多為苗族同胞。該支樂氏的正確讀音作yuè(ㄩㄝˋ)。

樂姓起源十

源于官位,出自南宋抗金名將岳飛之族人,屬于避難改姓為氏。今湖南省寧遠(yuǎn)縣麻池塘村有一支樂氏族人。這座麻池塘村始建于南宋后期,村民皆為樂氏,人口有三千余,自稱“河南南陽郡樂氏門宗”。據(jù)該支樂氏在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編的《樂氏宗譜》記載,樂氏的先人祖居河南南陽,原本姓“岳”而非姓“樂”,是南宋初期抗金名將岳飛的族人。南宋高宗趙構(gòu)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岳飛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所害,其后族人受“株連”之累,遂改岳氏為同音的樂氏,然后分為三股逃往南方謀生。其中,一部分族人遷逃到了江西地區(qū);一部分族人遷逃到了廣西一帶;另一部分族人遷逃到了廣東韶關(guān),繼而轉(zhuǎn)往寧遠(yuǎn)九疑山地區(qū)安身,后傳至第四世樂雷發(fā),以教書為生。到了南宋寶佑元年(公元1253年),樂雷發(fā)所教授的學(xué)生姚勉一舉高中狀元。在朝堂上,姚勉上書宋理宗趙昀,稱其師樂雷發(fā)才學(xué)過人,超過管(管仲)、諸(諸葛亮),宜以大事委任之,并自愿將功名讓給樂雷發(fā)。宋理宗大奇,特旨召試“學(xué)術(shù)、才智、選舉、教養(yǎng)”八事,樂雷發(fā)“條對切直”,寫下了著名的“庭對八策”,為宋理宗所“嘉納”,賜以特科第一人,封賞田八百畝,敕建狀元樓一座。該支樂氏傳至第六世樂疑山,受到奸人李孟久的迫害,遂自九疑山逃到潭田一帶避難,隨身攜帶有樂氏家譜、田契、宋理宗賞賜良田八百畝的詔書以及其祖父樂雷發(fā)的著作、詩稿。樂疑山見潭田前崖如屏障呈福,后山似游龍戲水,于是定居下來,并娶鄰村掛蘭謝氏為妻,過起清高自由的生活了。

此后,經(jīng)過七百多年的生息繁衍和發(fā)展,如今的潭田村已是一個擁有三千多人的大村。該支樂氏的正確讀音作yuè(ㄩㄝˋ)。

樂姓起源十一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⑴.蒙古族慶格爾泰氏,是蒙古民族子承父名為氏的典型,明朝時期,有許多蒙古族人都姓慶格爾泰氏,漢義就是“歡樂、快樂”,在明朝中葉即有取其漢義冠漢姓為樂氏者。

⑵.蒙古族奧敦格日樂氏,亦稱奧敦格日勒,漢義“星光、明星”,實(shí)際上蒙古語“格日樂”本身就是“光芒”的意思。奧敦格日樂氏源出源于古肅慎族奧敦(奧屯)部落,奧敦氏世居鄂通(今地待考),其以部族名稱為氏,稱奧敦氏(奧屯氏)。其族的金國被南宋與蒙古聯(lián)手所滅之后,一部分族人被裹脅入蒙古族,逐漸成為蒙古族的一個姓氏族群。明、清時期,奧敦格日樂氏族人中有取姓氏尾音之諧音漢字為漢姓者,稱樂氏,亦有人改冠漢字單姓為曹氏、鄂氏,少部分人稱奧氏。該支樂氏以金國時期的代州經(jīng)略使奧敦·丑和尚為始祖。蒙古族樂氏的正確讀音皆作lè(ㄌㄜˋ)。

局部地區(qū)樂氏這個姓氏群體中,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xiàn)象,即:漢族中樂氏的正確讀音皆作yuè(ㄩㄝˋ),不可讀作lè(ㄌㄜˋ);而蒙古族樂氏的正確讀音皆作lè(ㄌㄜˋ),無人讀作yuè(ㄩㄝˋ)。因此,人們諧稱為“樂yuè(ㄩㄝˋ)樂lè(ㄌㄜˋ)一起走,同字異音分漢蒙”。

樂氏是一個古老、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九位,人口約二十三萬三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14%左右。樂氏一族早先在河南省南陽郡發(fā)展成望族,世稱南陽望、河內(nèi)望。

樂姓這個在中國早期歷史上神氣萬分的姓氏,是出現(xiàn)在大約3000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樂氏源于春秋時的宋國,跟后世以宋為姓的人,算起來是血脈相同的一家人。當(dāng)時的宋國,是由殷商紂王的長兄微子所建,這個地方,原來是封給武庚的,可是武庚在周成王時叛變,后來被討平,周成王就把包括河南省丘縣以東至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一大片地方,封給了微子,并封他為地位最高的宋公,以奉商湯之祀。后來,宋戴公的后代,又以王父字為氏,于是就出現(xiàn)了“樂”這個姓氏。宋國于公元前286年被齊、魏、楚三國所滅。推算起來,中國的樂姓最少也已經(jīng)有了2200年以上的歷史。據(jù)《姓氏急就篇》和《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樂姓起源于子姓。周宣王時,宋國的國君宋戴公生公子衍,字樂父,他的第四世孫子叫樂莒,是宋國的大司寇。他的子孫就以其名字中的“樂”字為姓。又據(jù)《姓纂》載:“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子衍,字樂父,子孫以王字為氏。”按:樂氏之先,和宋同姓。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shè)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后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jìn)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yīng)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fù)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河內(nèi)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nèi),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jì)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當(dāng)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qū),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nèi)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后又回歸河內(nèi)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于野王為河內(nèi)縣,隋、唐兩朝的河內(nèi)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shè)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nèi)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nèi)縣為沁陽縣。

南陽堂:以望立堂。

河內(nèi)堂:以望立堂。

伍珠堂:湖北孝感祝站鎮(zhèn)樂畈村堂號。

一、(樂)lè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分布很廣,南北方皆可偶遇。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尚義,山東之龍口、平度、平邑,甘肅之酒泉,湖南之芷江、新邵,云南之河口,四川之通江、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苗族有此姓。《漢語大字典》亦收,且注云:“與‘樂’yuè不同姓。”(按:《姓氏詞典》引《新纂氏族箋釋》云:“望出南郡,系出子姓。宋微子之后。戴公子術(shù)字樂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然而,子姓之“樂”當(dāng)音yuè,故不以為“樂”之lè姓之源。)一音yuè,亦現(xiàn)行姓氏。

二、(樂)yuè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陜西之韓城、湖北之武昌及監(jiān)利、江西之金溪及崇仁、廣東之新會、云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注云:“子姓,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衎,字樂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姓氏詞典》注引《姓氏急就篇》亦稱:“樂氏之先與宋同姓(子姓),戴公生樂父衎,是稱樂氏。”又,其據(jù)《廣韻》則稱:“宋戴公四世孫樂莒,為大司寇,子孫以為氏。樂莒,《左傳》作樂呂。”與前所敘有所不同。望出南陽。戰(zhàn)國時燕有樂毅,趙有樂臣公;三國時魏有樂進(jìn),曹操部將;唐代有樂峻;宋代有樂和、樂史、樂士宣。一音lè,亦現(xiàn)姓氏。

三、(樂)yào

現(xiàn)行罕見姓氏。今湖北之武昌有分布。漢族姓氏。一音lè,又音yuè,皆為現(xiàn)行姓氏。

四、(樂)

樂姓起源:河北樂亭、山東樂陵,均為縣名,舊音酪(Lào)。或以地為氏。

五、(樂)

綜合:見《李氏中文字典》、《中國姓氏匯編》、《漢語大字典》。

六、(樂)

樂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2%。尤以浙江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樂姓人口45%。

樂姓起源:

1、系自子姓。宋戴公之子衎,字樂父,子孫以王父字氏。一說,宋戴公四世孫樂莒,為大司寇,子孫以為氏。

2、樂正氏有改為樂氏者。

3、蒙古、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樂姓名人:

樂豫,春秋時宋司馬。

郡望:南陽。

歷史名人

樂姓古代名人

樂廣西晉(?—304.2.29),字彥輔。南陽淯陽人。西晉時期名士。歷官侍中,累遷河南尹、尚書右仆射,后任尚書令,有政聲,名望很高,說話得體,能寬恕人,每離職常被人思念。一個女兒嫁給了衛(wèi)玠,當(dāng)時有人稱之為“婦翁冰清,女婿玉潤”。歷代詞人對歷史名人樂廣之所以崇敬有加,恐怕是離不開時代的原因

樂臣公春秋,子姓,宋國商丘(今河南商丘)人。其祖先是宋國的公族,其后別從趙國。其族樂毅,顯名于諸侯。而樂臣公獨(dú)好黃老之學(xué),恬靜不仕。及趙國為秦昭王滅,樂臣公東居齊國,以《老子》顯名,齊人尊之,號稱賢師。趙國人田叔等皆尊事焉。

樂喜春秋,子姓,樂氏,字子罕,春秋時期宋國商丘(今河南商丘)人,宋國賢臣。在宋平公(公元前575年—公元前532年)時任司城,位列六卿。

樂祁春秋,子姓,樂氏,名祁(一作祁犁),字子梁,樂喜的孫子。春秋時期宋國商丘人,宋國卿大夫,侍奉宋元公、宋景公,擔(dān)任司城,又稱“司城子梁”。多次代表宋國出使,與諸侯會盟。公元前504年,樂祁訪問晉國,與迎接的趙簡子私自飲酒,激怒了范獻(xiàn)子,范獻(xiàn)子將樂祁扣留。公元前502年,晉國釋放樂祁,樂祁在歸國途中去世。

樂羊戰(zhàn)國,子姓,祖籍宋國,中山國人,戰(zhàn)國時魏國的大將。是樂毅先祖。

樂毅戰(zhàn)國,子姓,祖籍宋國,戰(zhàn)國時趙國靈壽人(今河北省靈壽縣西北)人,戰(zhàn)國中期燕國著名軍事將領(lǐng)。公元前284年,他統(tǒng)帥燕國等五國聯(lián)軍攻打齊國,連下70余城,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以弱勝強(qiáng)的著名戰(zhàn)例。他的作戰(zhàn)指導(dǎo)方略和政治思想對當(dāng)時和后世都有著重要影響。

樂進(jìn)三國,字文謙,三國時魏國曹操猛將。擅打仗,最早投奔曹操,為帳前吏。后跟隨曹操討呂布,攻張繡,戰(zhàn)袁紹,多有戰(zhàn)功。與張遼共破孫權(quán)。

樂恢東漢,字伯奇,東漢京兆長陵人,喜好經(jīng)學(xué),為一時名儒。初仕郡,署戶曹史,坐事抵罪,后復(fù)為功曹。永平中,辟司空牟融府,又辟司空第五倫府,皆不就,后征拜議郎。和帝時官至尚書仆射,針對外戚竇憲專權(quán)而上書進(jìn)諫,因不被采納,托病回鄉(xiāng)里,后被迫服毒而死。

樂史北宋(930年-1007年),字子正,北宋宜黃霍源村(今屬江西)人。文學(xué)家、地理學(xué)家。曾在南唐時做過官,入宋后為平原主簿,是隋唐開科舉以來撫州地區(qū)第一位進(jìn)士。仕宦60余年,先后任過著作郎、太常博士、水部員外郎及舒州、商州等地的地方官。

樂顯揚(yáng)(1630年—1688年),號尊育,祖籍浙江寧波府慈水鎮(zhèn),為同仁堂創(chuàng)始者。

樂鈞(1766-1814,一說1816卒),原名宮譜,字效堂,一字元淑,號蓮裳,別號夢花樓主。江西撫州府臨川長寧高坪村(今屬金溪縣陳坊積鄉(xiāng)高坪村)人。清代著名文學(xué)家。

樂乘樂毅宗人,趙將

樂間樂毅之子,趙將

樂綝樂進(jìn)之子

樂詳三國,曹魏經(jīng)學(xué)家

樂仁規(guī)唐朝,900年(唐昭宗光化三年),擢兵部尚書。與弟樂仁厚同仕於唐昭宗

樂仁厚本籍甬東鎮(zhèn)海(今浙江寧波),成長於鎮(zhèn)海大碶湖塘,唐昭宗時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曾任唐朝鎮(zhèn)東節(jié)度使。樂良才、樂顯揚(yáng)的先祖,后者為北京同仁堂始祖

樂良才明朝,寧波慈水鎮(zhèn)人,明朝初年的江湖郎中,是北京同仁堂樂氏始祖。樂顯揚(yáng)的曾祖父。明朝永樂年間,樂良才舉家遷往北京,以走街串巷,行醫(yī)賣藥為生,在當(dāng)時稱為鈴醫(yī)

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shè)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后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jìn)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yīng)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fù)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河內(nèi)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nèi),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jì)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當(dāng)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qū),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nèi)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后又回歸河內(nèi)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于野王為河內(nèi)縣,隋、唐兩朝的河內(nèi)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shè)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nèi)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nèi)縣為沁陽縣。

南陽堂:以望立堂。

河內(nèi)堂:以望立堂。

伍珠堂:湖北孝感祝站鎮(zhèn)樂畈村堂號。

一、(樂)lè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分布很廣,南北方皆可偶遇。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尚義,山東之龍口、平度、平邑,甘肅之酒泉,湖南之芷江、新邵,云南之河口,四川之通江、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苗族有此姓。《漢語大字典》亦收,且注云:“與‘樂’yuè不同姓。”(按:《姓氏詞典》引《新纂氏族箋釋》云:“望出南郡,系出子姓。宋微子之后。戴公子術(shù)字樂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然而,子姓之“樂”當(dāng)音yuè,故不以為“樂”之lè姓之源。)一音yuè,亦現(xiàn)行姓氏。

二、(樂)yuè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陜西之韓城、湖北之武昌及監(jiān)利、江西之金溪及崇仁、廣東之新會、云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注云:“子姓,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衎,字樂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姓氏詞典》注引《姓氏急就篇》亦稱:“樂氏之先與宋同姓(子姓),戴公生樂父衎,是稱樂氏。”又,其據(jù)《廣韻》則稱:“宋戴公四世孫樂莒,為大司寇,子孫以為氏。樂莒,《左傳》作樂呂。”與前所敘有所不同。望出南陽。戰(zhàn)國時燕有樂毅,趙有樂臣公;三國時魏有樂進(jìn),曹操部將;唐代有樂峻;宋代有樂和、樂史、樂士宣。一音lè,亦現(xiàn)姓氏。

三、(樂)yào

現(xiàn)行罕見姓氏。今湖北之武昌有分布。漢族姓氏。一音lè,又音yuè,皆為現(xiàn)行姓氏。

四、(樂)

樂姓起源:河北樂亭、山東樂陵,均為縣名,舊音酪(Lào)。或以地為氏。

五、(樂)

綜合:見《李氏中文字典》、《中國姓氏匯編》、《漢語大字典》。

六、(樂)

樂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2%。尤以浙江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樂姓人口45%。

樂姓起源:

1、系自子姓。宋戴公之子衎,字樂父,子孫以王父字氏。一說,宋戴公四世孫樂莒,為大司寇,子孫以為氏。

2、樂正氏有改為樂氏者。

3、蒙古、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樂姓名人:

樂豫,春秋時宋司馬。

郡望:南陽。

姓氏源流

一、(樂)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分布很廣,南北方皆可偶遇。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尚義,山東之龍口、平度、平邑,甘肅之酒泉,湖南之芷江、新邵,云南之河口,四川之通江、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苗族有此姓。《漢語大字典》亦收,且注云:“與‘樂’yuè不同姓。”(按:《姓氏詞典》引《新纂氏族箋釋》云:“望出南郡,系出子姓。宋微子之后。戴公子術(shù)字樂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然而,子姓之“樂”當(dāng)音yuè,故不以為“樂”之lè姓之源。)一音yuè,亦現(xiàn)行姓氏。

二、(樂)yuè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陜西之韓城、湖北之武昌及監(jiān)利、江西之金溪及崇仁、廣東之新會、云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注云:“子姓,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衎,字樂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姓氏詞典》注引《姓氏急就篇》亦稱:“樂氏之先與宋同姓(子姓),戴公生樂父衎,是稱樂氏。”又,其據(jù)《廣韻》則稱:“宋戴公四世孫樂莒,為大司寇,子孫以為氏。樂莒,《左傳》作樂呂。”與前所敘有所不同。望出南陽。戰(zhàn)國時燕有樂毅,趙有樂臣公;三國時魏有樂進(jìn),曹操部將;唐代有樂峻;宋代有樂和、樂史、樂士宣。一音lè,亦現(xiàn)姓氏。

三、(樂)yào

現(xiàn)行罕見姓氏。今湖北之武昌有分布。漢族姓氏。一音lè,又音yuè,皆為現(xiàn)行姓氏。

四、(樂)

樂姓起源:河北樂亭、山東樂陵,均為縣名,舊音酪(Lào)。或以地為氏。

五、(樂)

綜合:見《李氏中文字典》、《中國姓氏匯編》、《漢語大字典》。

六、(樂)

樂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2%。尤以浙江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樂姓人口45%。

樂姓起源:

1、系自子姓。宋戴公之子衎,字樂父,子孫以王父字氏。一說,宋戴公四世孫樂莒,為大司寇,子孫以為氏。

2、樂正氏有改為樂氏者。

3、蒙古、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樂姓名人:

樂豫,春秋時宋司馬。

郡望:南陽。

堂號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shè)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后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jìn)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yīng)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fù)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河內(nèi)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nèi),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jì)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當(dāng)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qū),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nèi)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后又回歸河內(nèi)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于野王為河內(nèi)縣,隋、唐兩朝的河內(nèi)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shè)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nèi)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nèi)縣為沁陽縣。

南陽堂:以望立堂。

河內(nèi)堂:以望立堂。

伍珠堂:湖北孝感祝站鎮(zhèn)樂畈村堂號。

一、(樂)lè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分布很廣,南北方皆可偶遇。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尚義,山東之龍口、平度、平邑,甘肅之酒泉,湖南之芷江、新邵,云南之河口,四川之通江、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苗族有此姓。《漢語大字典》亦收,且注云:“與‘樂’yuè不同姓。”(按:《姓氏詞典》引《新纂氏族箋釋》云:“望出南郡,系出子姓。宋微子之后。戴公子術(shù)字樂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然而,子姓之“樂”當(dāng)音yuè,故不以為“樂”之lè姓之源。)一音yuè,亦現(xiàn)行姓氏。

二、(樂)yuè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陜西之韓城、湖北之武昌及監(jiān)利、江西之金溪及崇仁、廣東之新會、云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注云:“子姓,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衎,字樂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姓氏詞典》注引《姓氏急就篇》亦稱:“樂氏之先與宋同姓(子姓),戴公生樂父衎,是稱樂氏。”又,其據(jù)《廣韻》則稱:“宋戴公四世孫樂莒,為大司寇,子孫以為氏。樂莒,《左傳》作樂呂。”與前所敘有所不同。望出南陽。戰(zhàn)國時燕有樂毅,趙有樂臣公;三國時魏有樂進(jìn),曹操部將;唐代有樂峻;宋代有樂和、樂史、樂士宣。一音lè,亦現(xiàn)姓氏。

三、(樂)yào

現(xiàn)行罕見姓氏。今湖北之武昌有分布。漢族姓氏。一音lè,又音yuè,皆為現(xiàn)行姓氏。

四、(樂)

樂姓起源:河北樂亭、山東樂陵,均為縣名,舊音酪(Lào)。或以地為氏。

五、(樂)

綜合:見《李氏中文字典》、《中國姓氏匯編》、《漢語大字典》。

六、(樂)

樂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2%。尤以浙江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樂姓人口45%。

樂姓起源:

1、系自子姓。宋戴公之子衎,字樂父,子孫以王父字氏。一說,宋戴公四世孫樂莒,為大司寇,子孫以為氏。

2、樂正氏有改為樂氏者。

3、蒙古、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樂姓名人:

樂豫,春秋時宋司馬。

郡望:南陽。

[ 樂 ]字的同音字 - [ le,yue,lao ]

[ 樂 ]的同部首字 - [ 丿 ]

其他姓氏

欄目導(dǎo)航

熱門姓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免费区一区二区三波多野| 国产女人爽的流水毛片|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10000|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天天干天天色天天干| 午夜人屠h精品全集| 中文字幕黄色片| 被公侵幕岬奈奈美中文字幕|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麻豆入口|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色人阁在线视频| 日本爽爽爽爽爽爽在线观看免| 午夜三级国产精品理论三级 | 象人族女人能吃得消吗| 搞av.com| 动漫美女被免费漫画|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 欧美高清熟妇啪啪内射不卡自拍| 天啪天天久久天天综合啪|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完整版|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9精华液| 三上悠亚电影全集免费|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免费看毛片电影| gay肌肉猛男gay激情狂兵| 男人j进女人p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av无需播放器| 亚洲欧美第一页|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天堂网www在线资源中文| 18禁美女裸体无遮挡网站| 国产床戏无遮挡免费观看网站| 老司机精品久久| 人妻少妇伦在线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