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ē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57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145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165 |
1995年 | 172 | 1987年 | 188 | 1982年 | 107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164 |
內容來源于:m.shishangyizu.com
柯姓古代名人
柯述北宋,北宋朝散大夫。
柯宋英南宋,南宋梅州知州。
柯應誠唐朝,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卒年不詳。時任江南刺史、后升鎮(zhèn)國安化軍節(jié)度史。
柯昶五代,五代時官吏。
柯九思元朝,元朝人。勤讀書,能詩文,善書畫。尤精畫枯木、墨竹,師法宋代文同、蘇軾。又善于鑒別古代鐘鼎器物,元朝宮廷所藏書法名畫,多由其鑒定。
柯維騏明朝,明朝歷史學家。專心研究宋代歷史。合《宋史》《遼史》《金史》為一書,以宋朝為正統,附以遼、金,積20年之力撰成《宋史新編》。對元人所修宋史的錯誤和疏漏,多有補正。
柯潛明朝,字孟時,號竹巖;福建莆田人,明朝大臣。22歲中舉,明景泰二年狀元。
柯喬明朝(1497-1554),字遷之,號雙華,明代安徽青陽縣人,民族英雄。初師李古源,后師明代大師王陽明、湛若水。嘉靖八年進士。著《九華山詩集》二卷。
柯崧林明朝,明代監(jiān)察御史,柯喬之父。
柯琴清朝,清代醫(yī)學家,撰著包括《傷寒論注》四卷,《傷寒論翼》兩卷,《傷寒附翼》兩卷。此書批諸家之謬,悟仲景之旨,堪稱歷代注疏《傷寒論》的上乘之作。
柯掄清朝,字健庵,湖北人。著名清朝清官。清同治年間由進士知建寧縣,盡心民事。嘗捐廉創(chuàng)立四門義學,總督李鶴年以柯掄為“閩省第一清官”入奏。
柯劭忞晚清,晚清進士,民國初年國學家、史學家。
柯平清代,東寧刑官,曾經與禮官葉亨代表東寧國王鄭經,參與清帝國的談判。
柯崇唐朝,進士,任太子校書
柯峽北宋,字慶星,號同山,福建莆田人,北宋進士,歷官朝散大夫戶部員外郎,起居注諫官,蔡襄疏留,充泉學教授,祀泉學官。
柯濟北宋,字大通,號后山,福建莆田人,宋進士,授將仕郎,任長揚縣尉。
柯璿北宋,字齊政,號中山,福建莆田人,宋進士,官廣東潮州府潮陽知縣。
柯新之北宋,字盛甫,北宋進士,任廣東惠州府海豐縣知縣。
柯槩北宋,字恒儀,宋進士,官廣東肇慶府瀧水知縣。
柯起龍南宋,廣東潮州人,南宋進士,官龍興府通判。
柯岳南宋,福建莆田人,南宋進士,任江南西安府知府升兩浙運干授承議郎。
柯進德南宋,福建莆田人,南宋進士,任廣東惠州歸善縣知縣授通直郎。
柯萼宋代,進士,任官員外郎。
柯應烈宋代,有孝行之人。
柯立義南宋,字方叔,南宋進士,任廣東高州府通判,奉政大夫。
柯姓近代名人
柯慶施(1902-1965),安徽蕪湖人。1920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轉為中共黨員,曾赴莫斯科學習。回國后,先且擔任過安徽省委書記,紅軍第八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書長,河北省委前委書記和組織部長等職。抗戰(zhàn)爆發(fā)后赴延安,任統戰(zhàn)部副部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南京市委書記,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和市長、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一書記等職。1965年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八屆二中全會上當選為政治局委員。
濟陽郡:戰(zhàn)國時期為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為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因為柯盧世居濟陽郡崇德鄉(xiāng)節(jié)孝里(今河南蘭考),因此與蔡氏同稱“濟陽衍派”。
錢塘郡:秦朝時期始置錢溏縣,治所在靈隱山麓,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帶。南北朝時期的陳朝禎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錢溏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589年)廢錢溏郡置為杭州,移治到錢唐(今浙江杭州靈隱山麓)。唐朝時期將“溏”改“塘”,遂為錢塘。民國時期,錢塘與仁和縣合并為杭縣。
齊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后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jié)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
帶地區(qū)。
濟陽堂:以望立堂。
錢塘堂:以望立堂。
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青州堂。
異鵲堂:以典故立堂。
一、柯kē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布很廣:今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湖北之監(jiān)利、老河口,江西之崇仁、峽江,廣東之新會,云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錫伯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姓苑》云:“吳公子柯蘆之后。”此當以名為氏,系出姬姓。望出錢塘。“柯蘆”,《廣韻》作“柯盧”;《韻會》作“柯隆”。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齊太公后有柯氏。”史稱田和為齊太公,虞舜之裔,此則系出媯姓。望出齊郡。
3、鄭樵據《河南官氏志》云:“柯拔氏改為柯氏。”
4、《姓氏考略》又云:“羌及鮮卑俱有柯姓。”
5、為錫伯族科勒特斯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漢字“柯”而為單姓。宋代有柯夢得;又有柯述,南安人,朝散大夫;元代有柯九思;明代有柯潛,莆田人,文學家;清代有柯維貞,詩人。
二、柯
柯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5%。尤以浙江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柯姓人口49%。
柯姓起源:
1、春秋時吳公子柯盧之后,以名為氏,見《廣韻》。亦見《姓苑》。
2、春秋時齊太公之裔,見《路史》。齊大夫食采于柯澤(故城在今河南內黃東北),其后因以為氏,見《姓考》。
3、西羌人姓。
4、鮮卑人姓。
5、北魏時改代北柯拔氏為柯氏。
6、裕固族卡勒嘎爾氏,漢姓為柯。
7、維吾爾族仿漢姓,取本名第一字母為姓,有柯姓。
8、滿、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柯姓名人:
柯隆,南齊時錢塘人,尚書仆射。
郡望:濟陽,錢塘、齊郡、河南。
一、柯kē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布很廣:今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湖北之監(jiān)利、老河口,江西之崇仁、峽江,廣東之新會,云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錫伯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姓苑》云:“吳公子柯蘆之后。”此當以名為氏,系出姬姓。望出錢塘。“柯蘆”,《廣韻》作“柯盧”;《韻會》作“柯隆”。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齊太公后有柯氏。”史稱田和為齊太公,虞舜之裔,此則系出媯姓。望出齊郡。
3、鄭樵據《河南官氏志》云:“柯拔氏改為柯氏。”
4、《姓氏考略》又云:“羌及鮮卑俱有柯姓。”
5、為錫伯族科勒特斯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漢字“柯”而為單姓。宋代有柯夢得;又有柯述,南安人,朝散大夫;元代有柯九思;明代有柯潛,莆田人,文學家;清代有柯維貞,詩人。
二、柯
柯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5%。尤以浙江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柯姓人口49%。
柯姓起源:
1、春秋時吳公子柯盧之后,以名為氏,見《廣韻》。亦見《姓苑》。
2、春秋時齊太公之裔,見《路史》。齊大夫食采于柯澤(故城在今河南內黃東北),其后因以為氏,見《姓考》。
3、西羌人姓。
4、鮮卑人姓。
5、北魏時改代北柯拔氏為柯氏。
6、裕固族卡勒嘎爾氏,漢姓為柯。
7、維吾爾族仿漢姓,取本名第一字母為姓,有柯姓。
8、滿、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柯姓名人:
柯隆,南齊時錢塘人,尚書仆射。
郡望:濟陽,錢塘、齊郡、河南。
濟陽郡:戰(zhàn)國時期為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為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因為柯盧世居濟陽郡崇德鄉(xiāng)節(jié)孝里(今河南蘭考),因此與蔡氏同稱“濟陽衍派”。
錢塘郡:秦朝時期始置錢溏縣,治所在靈隱山麓,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帶。南北朝時期的陳朝禎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錢溏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589年)廢錢溏郡置為杭州,移治到錢唐(今浙江杭州靈隱山麓)。唐朝時期將“溏”改“塘”,遂為錢塘。民國時期,錢塘與仁和縣合并為杭縣。
齊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后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jié)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
帶地區(qū)。
濟陽堂:以望立堂。
錢塘堂:以望立堂。
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青州堂。
異鵲堂:以典故立堂。
一、柯kē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布很廣:今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湖北之監(jiān)利、老河口,江西之崇仁、峽江,廣東之新會,云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錫伯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姓苑》云:“吳公子柯蘆之后。”此當以名為氏,系出姬姓。望出錢塘。“柯蘆”,《廣韻》作“柯盧”;《韻會》作“柯隆”。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齊太公后有柯氏。”史稱田和為齊太公,虞舜之裔,此則系出媯姓。望出齊郡。
3、鄭樵據《河南官氏志》云:“柯拔氏改為柯氏。”
4、《姓氏考略》又云:“羌及鮮卑俱有柯姓。”
5、為錫伯族科勒特斯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漢字“柯”而為單姓。宋代有柯夢得;又有柯述,南安人,朝散大夫;元代有柯九思;明代有柯潛,莆田人,文學家;清代有柯維貞,詩人。
二、柯
柯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5%。尤以浙江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柯姓人口49%。
柯姓起源:
1、春秋時吳公子柯盧之后,以名為氏,見《廣韻》。亦見《姓苑》。
2、春秋時齊太公之裔,見《路史》。齊大夫食采于柯澤(故城在今河南內黃東北),其后因以為氏,見《姓考》。
3、西羌人姓。
4、鮮卑人姓。
5、北魏時改代北柯拔氏為柯氏。
6、裕固族卡勒嘎爾氏,漢姓為柯。
7、維吾爾族仿漢姓,取本名第一字母為姓,有柯姓。
8、滿、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柯姓名人:
柯隆,南齊時錢塘人,尚書仆射。
郡望:濟陽,錢塘、齊郡、河南。
[ 柯 ]字的同音字 - [ ke ]
[ 柯 ]的同部首字 - [ 木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