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家姓

[ jìn ]

讀音:jìn

拼音:jin

簡繁:靳

五筆:AFRH

五行:木

部外:暫無

五筆:AFRH

筆畫:13畫

吉兇:暫無

倉頡:TJHML

結構:左右

鄭碼:EEPD

四角:42521

區位:2989

統一碼:9773

異體字:

英漢互譯:strap on a horse's breast

筆順:橫、豎、豎、橫、豎、橫折、橫、橫、豎、撇、撇、橫、豎

筆順演示

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562018年2014年
2013年1682007年2006年150
1995年1861987年1581982年202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212

內容來源于:m.shishangyizu.com

起源

靳姓主要源自:羋姓。

靳姓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六十八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二百三十五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一十二位。靳姓原出有三:一以邑名為氏;二是出自少數民族改姓;三是他姓改姓。靳姓名人有:靳尚,靳歙,靳強,靳云鵬,靳尚誼,靳羽西,靳準,靳東等。

靳姓起源一

出自羋姓。據《風俗通》、《通志·氏族略》及《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靳,春秋時楚地小國,后為楚大夫采邑,楚大夫靳尚之后,子孫以邑為氏。湖南有靳江河,源自湘鄉市大鳧塘,經寧鄉縣,至黑石渡注入湘江,過楚大夫靳尚墓前,因此而得名。

根據《古今姓氏書辨證》上的記載,戰國時期楚國大夫靳尚的后代食采于靳,因此以邑為氏,稱為靳氏,望族出于西河。而根據《通志·氏族略》及《風俗通》兩書記載,靳姓人的始祖,的確是距今2300年前在楚國顯赫一時的楚大夫靳尚。靳氏是我國北方古老姓氏。望族居于西河郡,即今山西省汾陽。

靳姓起源二

源于匈奴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五胡十六國時期,南匈奴民族中有改漢字單姓靳氏者。匈奴民族的靳氏一族,有靳準自立為王。

靳姓起源三

朱姓改靳姓。據《龍舒靳氏宗譜》記載:予生不辰,值茲多故,流言煽起,兵騎搜羅,刻無寧日。族人多有流離失所者,予思若不諱姓無他可免,爰攜昆弟屏跡幽潛更姓曰靳,以祖延壽,公立功蘄黃蘄靳形類以地氏也。但傷自漢以來,傳三十世自今改為靳姓,倘后代失記宗靳而不宗朱之血食何托揮淚和墨記之譜后,以示子孫,其無忘根本,所自并冒認他宗可以。至正十年六月十七日,三十世孫育材謹記。

靳姓起源四

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蒙哥氏,亦稱蒙格氏、蒙郭氏,滿語為Mongo mongu,是蒙古、滿洲共有部族,更確切地說是一種群體部族,人數眾多。

要特別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蒙哥氏族人皆承認自己是蒙古族人,更多的蒙哥氏族人皆認為自己是在后金政權初期聯合起來進入滿洲軍事組織和滿洲部族團體的,這個姓氏群體中包括了巴林氏部族人(滿語為Barin mongu)、達拉氏部族人(滿語為Dara mongu)、奧庫氏部族人(滿語為Oko mongu)、烏芮氏部族人(滿語為Uri mongu)等,民族成分以及屬性比較復雜,在清朝時期被中央政府統稱為“蒙古哈拉(Menggo Hala)”。

蒙哥氏族人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靳氏、蒙氏、哥氏、葛氏、國氏、郭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靳姓起源五

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的社會組織》記載,

⑴.滿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人口眾多,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流域。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靳氏、伊氏、何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李氏等。

⑵.滿族尼滿氏,出自老滿洲部族,滿語為Nimangi Hala,漢義“山羊”,世居黑龍江北岸沿岸地區。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尼滿氏部族人數非常少,且無分支。在清朝末期以后,滿族、錫伯族尼滿氏多冠漢姓為靳氏、滿氏等。

⑶.滿族伊麻斯氏:滿語為Imaci mongu,源出老滿洲部族,人數很少,但有四個分支。一般認為其姓氏名稱是由老滿語“Nimaha”而來,其在明朝末期的快讀縮音為“u”,其發音近似漢語的yǘ(ㄩˊ)即“魚”,但使用另一個象形文字來描述。清朝中葉以后,大多冠漢姓為靳氏、魚氏、于氏等。

靳姓起源六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回、錫伯、仡佬、彝等民族均有靳姓。

靳姓發源于今湖南寧鄉,楚亡于秦后,靳姓子孫開始漸次北移。漢初,跟隨劉邦東征西討的靳歙被封為信武侯,惜傳子靳亭后,因故被免去襲爵;另一位功臣靳強被封汾陽侯,其子汾陽共侯靳解、孫汾陽康侯靳胡、曾孫汾陽侯靳石因過免,玄孫長安公乘靳忠詔復家。使發源于楚地之靳姓深深扎根于山西。同時,為消除各地舊貴族的豪強勢力,維護漢朝統治,漢高祖劉邦采納婁敬之建議,強遷六國貴族后裔和關東豪族于關中,置于中央政府監視之下,在這二十萬之眾中包括楚地之靳姓。新莽時期的赤眉軍起義、綠林起義等戰火使關中遭受重創,靳姓人因避難、仕宦、謀生等原因,由關中播遷于今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板蕩,烽警四起,有北方之靳姓播遷江南,但多數中原之靳姓逃避表里山河,相對戰亂少的山西,并在西河郡、汾陽郡與原來就已很是興旺的靳姓相融合,昌盛為靳姓西河郡望和汾陽郡望。此外,在十六國時期,匈奴屠格族中有改漢姓靳的,一度使靳姓隊伍壯大,尤其是靳準殺帝以后,更是如此。奈好景不長,招來石勒、劉曜共討,此支匈奴靳姓遭受滅頂,僅留靳準從弟靳康一子。所以嚴格地講,我國的靳姓人士,絕大多數還是漢族的后裔。隋唐時期,昌盛于山西的靳姓有播遷于今河北、河南、山東者。兩宋時期,北方靳姓有播遷于江蘇、安徽、浙江等南方省份者。元代,靳祥、靳德進父子由潞州(今山西長治)徙居今河北大名。明初,山西靳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山東、河北、安徽、陜西等地。明清以后,靳姓逐漸在內蒙、甘肅、東北等地落籍。如今,靳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南、河北等省為多。

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六十八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二百三十五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一十二位門閥,人口約一百零八萬三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68%左右,多以西河、遼東為郡望。

靳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動在中原地區和江漢地區,漢、唐時期在西河郡形成望族。宋朝初期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南宋以后在全國各地逐漸分布開來。

今江蘇省的鎮江市丹陽市、宿遷市宿豫區曹集鎮新靳村、宿遷市泗洪縣、宿遷市宿城區埠子鎮靳橋村、常州市、徐州市、連云港市灌南縣、蘇州市吳中區,安徽省的宿州市埇橋區、巢湖市、阜陽市、六安市霍山縣,山東省的濟南市歷城、平陰縣、章丘市、聊城市莘縣王莊集鄉中沙村、東阿縣、臨沂市莒南縣;費縣、日照市莒縣、泰安市寧陽縣、菏澤市牡丹區、曹縣、鄆城市、單縣、東明縣、濟寧市金鄉縣有胡集鎮靳樓村、濟寧嘉祥縣、德州市夏津縣、濟寧市鄒城縣、濰坊市安丘市,河北省的安平縣、寧晉縣、石家莊市無極縣、張家口市、衡水市饒陽縣、邯鄲市永年縣、雞澤縣、曲周縣、大名縣、廣平縣、武安市、成安縣、邱縣、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滄州市肅寧縣、保定市淶水縣、安國市、博野縣、邢臺市南宮縣、巨鹿縣塔堤村、沙河縣、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小集鎮宋家營、唐山市豐潤區、廣東省的中山市、深圳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清徐縣孔村、大同市渾源縣、靈丘縣、晉城市、臨汾市堯都區、鄉寧縣、曲沃縣、呂梁市、運城市,湖南省的長沙市寧鄉縣、婁底市,陜西省的西安市、榆林市,河南省的鄭州市花園口區、滎陽市、鞏義市、新密市、沁陽市、周口市扶溝縣、淮陽縣、新鄉市長垣縣、封丘縣、安陽市湯陰縣、林州市(原林縣)鶴壁市淇縣、洛陽市、信陽市、焦作市孟州市、博愛縣、濮陽市、郾城區、商丘市夏邑縣、柘城縣、項城市、平頂山市汝州市、南陽市西峽縣、鎮平縣、唐河縣、方城縣、洛陽市宜陽縣、孟津縣、開封市蘭考縣、尉氏縣、駐馬店市、漯河市臨潁縣、許昌市禹州市、商丘市民權縣、登封市、三門峽市盧氏縣、靈寶縣,福建省的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廈門市,貴州省的六盤水市盤縣,甘肅省的蘭州市山丹縣、天水市,云南省的玉溪市江川縣、楚雄彝族自治州,四川省的成都市、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達州市達縣,湖北省的武漢市、荊州市、襄樊市、荊門市鐘祥市、宜昌市,遼寧省的沈陽市、鞍山市,遼陽市,吉林省的長春市、通化市松原市、四平市,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海南省的海口市、三亞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北京市的平谷縣,上海市,天津市的靜海區,重慶市的云陽縣,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的臺南市、花蓮縣等地,均有靳氏族人分布。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陜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陜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陜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并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后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于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后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后金 (清)所并。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于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西河堂:以望立堂,亦稱安陽堂、平定堂、離石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扶余堂、襄平堂、遼陽堂、凌東堂。

一、jì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雞澤、阜平、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云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彝族、回族、錫伯族、仡佬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云:“楚靳尚之后。食采於靳,以邑為氏。”靳邑在今湖南長沙附近。

2、或出自匈奴族。十六國時前趙有靳淮,匈奴人,大將軍。漢代有靳歙、靳疆;唐代有靳智翼,畫家;宋代有靳東發;明代有靳貴;清代有靳輔。

二、

靳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6%。尤以河南,河北等省多此姓,二省靳姓約占全國漢族靳姓人口62%。

靳姓起源:

1、靳,春秋時楚地小國,后為楚大夫采邑,楚大夫靳尚之后,子孫以邑為氏。湖南有靳江,源自湘鄉縣大鳧塘,經寧鄉縣,至黑石渡注入湘江,過楚大夫靳尚墓前,因名。

2、河西靳氏。源出匈奴屠各族。

3、清滿洲人姓。世居楊樹溝。今滿族姓。

4、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靳姓名人:

靳尚,春秋時楚上官大夫。

郡望:西河,汾陽。

歷史名人

靳姓古代名人

靳黈戰國,生卒不詳,戰國時期上黨郡守。公元前263年,韓桓惠王企圖獻出上黨向秦求和,不料上黨郡守靳黈抗命不尊,力主抗秦,韓王派馮亭接替靳黈。馮亭以上黨歸趙,引發秦趙長平之戰。這個靳黈是繼靳尚之后在史料中出現的第二位靳氏先祖。

靳歙漢朝(公元前?—前183年),垣曲上敵原村。著名漢朝重臣。信武侯靳歙,初以侍從官員身份跟隨沛公劉邦,他是從宛朐起兵的。曾進攻濟陽。擊敗過秦將李由的軍隊。又在亳縣南和開封東北攻打秦軍,斬殺一名千人騎兵的長官,斬獲五十七首級,俘虜七十三人,受沛公所賜爵位,封號為臨平君。后來又在藍田北進行戰斗,斬秦軍車司馬二人,騎兵長官一人,斬獲二十八首級,俘虜五十七人。又率軍到達霸上。當時沛公立為漢王,賜封靳歙建武侯爵位,并升他為騎都尉。靳歙隨從漢王平定了三秦。高后五年,靳歙去世,謚號為“肅侯”。他的兒子靳亭代承侯爵。二十一年后(公元前162年),靳亭因驅役百姓超過了律令規定,在漢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朝廷剝奪了他的爵位,同時免除了其封地。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肅侯玄孫之子長安上造靳安漢詔復家。

靳強西漢,西漢將軍。漢二年以郎中騎千人從陽夏隨劉邦,擊項羽,以中尉破鍾離眛。高祖十一年二月,受封汾陽侯。國都在今山西靜樂縣西。傳四世:壯侯靳強-共侯靳解-康侯靳胡-侯靳石。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五月,侯靳石“坐為太常,行太仆事,治嗇夫可年,益縱年,國除”。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靳強玄孫長安公乘靳忠詔復家。

靳允東漢末年,生卒不詳,東漢末年兗州范縣令。

靳詳三國,生卒年不詳,三國時蜀使臣。太原人。

靳康女者不知何許人也。美姿容,有志操。劉曜之誅靳氏,將納靳女為妾,靳曰:“陛下既滅其父母兄弟,復何用妾為!妾聞逆人之誅也,尚污宮伐樹,而況其子女乎!”因號泣請死,曜哀之,免康一子。——選自《晉書》列傳第六十六列女

靳安十六國后燕,后燕太史令。

靳山顧南朝,南朝梁西江督護。梁武帝大通二年與流放廣州的宗室蕭正則合謀襲擊番禺,“招誘亡命,將襲番禺。未及期而事發,遂鳴鼓會將攻州城。刺史元景仲命長史元孝深討之。”——《南史》卷51《臨川王蕭宏傳附子蕭正則傳》

靳孝謨隋朝末年(公元?~619),武功人。著名隋朝末期官吏、唐朝大臣。隋朝末年,朝邑的法曹靳孝謨以蒲津、中潬二城歸降唐高祖,因功授金紫光祿大夫。

靳裁之宋朝,潁川郡人。著名宋朝學者、經學家。靳裁之學識淵博,精通儒家學說,從小就開始精學伊洛程氏之學。后來的著名南宋經學家胡安國在入太學時,其老師就是靳裁之。

靳六耶宋朝,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人。著名宋朝大司徒、懷遠將軍。

靳十耶宋朝,曲沃人。著名宋朝奉議大夫。

靳青宋朝,山西人。著名宋朝畫家,善畫貓,以致畫貓能避鼠。

靳東發宋朝,〔宋〕字茂遠,官止州卒。其性多能,尤工畫藝,人目之為靳百會。當時畫手少作故事人物,頗失古規鑒之意,東發集古今諫諍百事以為圖,號百諫圖。——《畫繼、圖繪寶鑒》

靳真明曲沃人。著名金國征南大元帥。

靳秘曲沃人。著名金國宣授大都評史。

靳德淵元朝,曲沃人。著名元朝兵部尚書,追封西河郡侯。

靳顯元朝,曲沃人。著名元朝鎮四川大元帥。

靳用元朝,曲沃人。著名元朝廉訪司使。

靳鳳元朝,曲沃人。著名元朝三務使。

靳和元朝,曲沃人。著名元朝鎮南大元帥。

靳麟元朝,靳和長子。曲沃人。著名元朝絳陽軍節度使。

靳榮元朝,曲沃人。著名元朝奎章閣大學士。

靳頡元朝,曲沃人。著名元朝征西大將軍。

靳杲元朝,曲沃人。著名元朝奉議大夫。

靳德進元朝,原籍潞州,后徙大名。著名元朝大臣。祖靳璇,父靳祥,佩金符,贈集賢大學士。靳德進尤精于星歷之學。累遷秘書監、掌司天事。凡攻占取勝,皆豫克日期,無不驗者。會車駕自上京還,召見白海行宮,授資德大夫、中書右丞、議通正院事。元仁宗即位,命領太史院事,理辭不允。

靳貴明朝(公元1464—1520年),字充遂,號戒庵;江蘇丹徒人。著名明朝大臣、文士。著有《戒庵集》二十卷。

靳義明朝,字原禮;河南淇縣人。著名明朝大臣。由太學生入仕,累官監察御史。明永樂初年巡行畿輔,承辦貪官,糾正冤案,每日只吃素食,無取于民,皇太子賜給他魚米,以表彰他的廉潔。官至湖廣按查副使。

靳學顏明朝,字子愚,濟寧人。著名明朝學者。靳學顏是明嘉靖十三年舉鄉試第一。明嘉靖十四年進士,授南陽推官,以廉平稱。歷吉安知府,治行高,累遷左布政使。明隆慶初年,入為太仆卿,后改光祿大夫。不久又拜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靳學顏內行修潔,后來見高拱以首輔掌銓,專恣甚,遂謝病歸。靳學顏著作頗多,逝世后僅存十之二三。著有《雨城集》二十卷行于世。

靳時芳明朝,姚安人。著名明朝大孝子。侍父赴京,父疾不能乘馬,靳時芳背負而行。母病,靳時芳晨夕抱扶,歷三十二年如一日。家貧教授,畦步有繩尺,游其門者,皆有規程。父嚴母慈,子孝婦賢,團結和睦,勤儉持家,數十年如一日。福壽延年,八十三歲逝世。

靳於中明朝,河南尉氏人。萬歷二十六年戊戌科進士,仕至大理寺正卿,刑部尚書。卸官后徙居密縣,后分移登封。著有《禮記禮宗全錄》四冊,義釋“闖王”留下美談。

靳滋昂明朝,河南尉氏人。著名明朝末年醫學家。著有《心經楞嚴經注》,《黃庭內外景經注》。

靳輔清朝(公元1633—1692),字紫垣;祖籍遼陽人,漢軍鑲黃旗人。著名清朝大臣、水利工程專家。官職是“河道總督”,他熟知水利,對古代水利工程潛心鉆研,吸取前人經驗,指導民眾治水修渠,深受百姓受戴。后來寫出一部《治河書》,是中國治水歷史的總結,是水利史上重大貢獻。

靳標嵩明末清初,字維岳,號赤符;河南尉氏人。著名明末清初大臣、學者。著有《疏園集》、《參同易測》、《庸行真議》等。

靳讓清朝,字益庵,河南尉氏人,清朝官吏。康熙十八年進士,授浙江宣平知縣。

靳標策清朝,河南尉氏人。著名清朝學者。著有《仲全子文集》。

靳載清朝,河南尉氏人。著名清朝學者。著有《四書敘講》、《四書膚見》、《讀史辯》等。

靳址清朝,河南尉氏人。著名清朝學者。著有《易經古本》,《詩經古韻》,《太極通書》,《西銘解》,《朱子語類》,《澄碧樓文集》。

靳榮藩(公元1726-1784),字價人,號綠溪;祖籍山西洪洞,出生黎城麥倉村人。著名清朝官吏。先世洪洞縣人,自六世祖始遷黎城。祖父靳綺,府學生員。父靳尚端官至浙江蒲江知縣,山西忻州學正。清乾隆十三年進士。歷任河南省新蔡縣知縣,河南鄉試房考官,龍門知縣、遷安知縣、蔚州知州,筑“靳公壩”,遵化知州,大名府知府,五十八歲去世。

靳尚春秋,楚國大夫,陷害屈原,并接受張儀的賄賂,加速楚國的滅亡。

靳疆也是一位擊項羽、破鐘離昧的歷史名將,后來被漢高祖封為汾陽侯,飛黃騰達,揚名顯親。

靳準十六國,是前趙之主劉聰座前的一位顯臣,繼立的太子劉粲耽於酒色,以靳準為大將,全權處理國事。沒想到靳準於掌握大權之后,竟進一步把劉粲殺掉了,并且大誅劉氏之族,自立為「漢天王」。但是沒幾天就被石勒和劉曜所滅,被石勒下令誅滅全族。

靳沖十六國(?—312),漢鎮北將軍,被劉聰下令斬。

靳陵十六國(?—312),漢將作大匠望都公,因奉命筑造溫明、徽光二殿,逾限不成,被劉聰下令斬于東市。

靳準十六國(?—319),前趙臣,匈奴族,曾任中護軍,其女為劉聰皇后。318年(麟嘉三年)劉聰死,其子劉粲即位。靳準任大將軍,錄尚書事,獨掌大權,未幾,殺劉粲自立,號為大將軍,漢天王,置百官,遣使稱藩于晉,不久,亦為其部下所殺。

靳月光靳準之女;月華之姐。史稱她和妹妹靳月華“皆國色也”。

靳月華(?—318年),漢國昭武皇帝劉聰皇后。父靳準,官大司空領司隸校尉。靳月華和姐姐靳月光,都有沉魚落雁的美貌,史稱為她倆“皆國色也”。

靳皇后(?——318年),靳氏,出身匈奴貴族,生年不詳。汗國(五胡十六國)隱皇帝劉粲的皇后。劉粲立為太子時,納靳氏為太子妃,生子劉元公。318年,劉聰死,劉粲即位,立靳氏為皇后,立劉元公為太子。不久,劉粲被大司空靳準殺死,靳準又為部將所殺,靳皇后同時遇害。

靳豚十六國(?—350年),十六國時后趙大將。公元350年八月張賀度、段勤、劉國、靳豚會師于昌城,準備進攻鄴城。魏國主冉閔親自統領軍隊反擊,在蒼亭交戰,張賀度等大敗,死亡二萬八千人。冉閔追到陰安,殺了靳豚,將其兵眾全部俘虜后返國。

靳瑰(?—398年),十六國時南燕撫軍司馬。被慕容德所殺。

靳懷德(945—1017),博州高唐人。祖昌范,殿中丞。父隱,禹城令。懷德太平興國中明法,解褐廣安軍判官。秩滿,授鴻臚寺丞,歷著作佐郎、太子左贊善大夫、通判相州,改殿中丞、通判廣州,遷國子博士、通判滄州。歷虞部、比部員外郎,又通判莫州,知德州。

靳昺元朝,字克昌,絳州曲沃人。兄榮為奎章閣承制學士,奉母王氏官于朝。母歿,昺與兄榮護喪還家。至平定,大雷雨,流水驟至,昺伏柩上,榮呼之避水,昺不忍舍去,遂為水所漂沒。后得王氏柩于三里外,得昺尸于五里外。詔賜《孝子靳昺碑》。——《元史》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五孝友二

靳煌南宋(1210—1293),又名德茂,字子安,祖籍河縣王封人(今河南焦作市中站區許衡街道辦事處東王封村)。元代正三品嘉議大夫、懷孟路總管、尚藥太醫、太醫院副使。生于金衛紹王完顏永濟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3月17日,元太祖成吉思汗五年,南宋甯宗趙擴嘉定三年)農歷二月己卯日。

靳觀明明朝,號浮玉,京口(今江蘇鎮江)人。靳貴裔孫。頗擅臨池之譽,與同郡陳永年方駕。善以墨瀋寫山水,竹石亦復超妙。——《無聲詩史》

靳學曾靳學顏之弟,山西副使。治績亦有聞。

靳居明朝,字淑孔,長垣人。崇禎進士,曾知濟源、萊陽二縣,有政聲。

靳姓近代名人

靳云鵬(1877—1951),字翼青;山東鄒城嶧山鎮苗莊村人。著名北洋軍閥、北洋政府內閣總理。靳云鵬與馮國璋一樣,也是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的學生。1917年“府院之爭”后,段祺瑞重掌大權。靳云鵬借參戰之名,編練參戰軍,擴充皖系勢力,11月間又赴日考察,推行親日外交。次年,靳云鵬升任參戰督辦公署參謀長,代表北洋政府先后與日本簽訂《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等三個喪權辱國條約。段祺瑞下臺,徐世昌繼任大總統后,靳云鵬于1919年初入閣,任陸軍總長,暗中聯絡直奉兩系,圖謀組閣,徐世昌為平衡各派勢力,鞏固其統治地位,于1919年9月24日任命靳云鵬為國務總理,為民國陸軍上將。在直奉兩派通電支持和經參、眾兩院通過后,靳云鵬于11月5日正式受命組織內閣,并兼任陸軍總長。抗日戰爭時期,日寇曾要靳云鵬出山維持華北局面,但靳云鵬提出日寇須撤出華北,恢復“七七”事變前的局面。后來日寇認為他下臺較早,手中并無有實力而作罷。靳云鵬在晚年意志逐漸消沉,加入了“居士林”,整日誦經念佛,直至1951年病逝。

靳云鶚(1881年5月一1935年7月),字頤恕,號薦青,國民黨軍隊上將,山東省鄒城市嶧(yī)山鎮苗莊人。靳云鵬之弟。畢業于北京陸軍大學。

郡望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陜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陜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陜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并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后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于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后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后金 (清)所并。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于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西河堂:以望立堂,亦稱安陽堂、平定堂、離石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扶余堂、襄平堂、遼陽堂、凌東堂。

一、jì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雞澤、阜平、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云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彝族、回族、錫伯族、仡佬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云:“楚靳尚之后。食采於靳,以邑為氏。”靳邑在今湖南長沙附近。

2、或出自匈奴族。十六國時前趙有靳淮,匈奴人,大將軍。漢代有靳歙、靳疆;唐代有靳智翼,畫家;宋代有靳東發;明代有靳貴;清代有靳輔。

二、

靳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6%。尤以河南,河北等省多此姓,二省靳姓約占全國漢族靳姓人口62%。

靳姓起源:

1、靳,春秋時楚地小國,后為楚大夫采邑,楚大夫靳尚之后,子孫以邑為氏。湖南有靳江,源自湘鄉縣大鳧塘,經寧鄉縣,至黑石渡注入湘江,過楚大夫靳尚墓前,因名。

2、河西靳氏。源出匈奴屠各族。

3、清滿洲人姓。世居楊樹溝。今滿族姓。

4、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靳姓名人:

靳尚,春秋時楚上官大夫。

郡望:西河,汾陽。

姓氏源流

一、jì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雞澤、阜平、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云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彝族、回族、錫伯族、仡佬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云:“楚靳尚之后。食采於靳,以邑為氏。”靳邑在今湖南長沙附近。

2、或出自匈奴族。十六國時前趙有靳淮,匈奴人,大將軍。漢代有靳歙、靳疆;唐代有靳智翼,畫家;宋代有靳東發;明代有靳貴;清代有靳輔。

二、

靳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6%。尤以河南,河北等省多此姓,二省靳姓約占全國漢族靳姓人口62%。

靳姓起源:

1、靳,春秋時楚地小國,后為楚大夫采邑,楚大夫靳尚之后,子孫以邑為氏。湖南有靳江,源自湘鄉縣大鳧塘,經寧鄉縣,至黑石渡注入湘江,過楚大夫靳尚墓前,因名。

2、河西靳氏。源出匈奴屠各族。

3、清滿洲人姓。世居楊樹溝。今滿族姓。

4、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靳姓名人:

靳尚,春秋時楚上官大夫。

郡望:西河,汾陽。

堂號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陜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陜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陜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并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后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于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后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后金 (清)所并。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于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西河堂:以望立堂,亦稱安陽堂、平定堂、離石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扶余堂、襄平堂、遼陽堂、凌東堂。

一、jì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雞澤、阜平、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云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彝族、回族、錫伯族、仡佬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云:“楚靳尚之后。食采於靳,以邑為氏。”靳邑在今湖南長沙附近。

2、或出自匈奴族。十六國時前趙有靳淮,匈奴人,大將軍。漢代有靳歙、靳疆;唐代有靳智翼,畫家;宋代有靳東發;明代有靳貴;清代有靳輔。

二、

靳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6%。尤以河南,河北等省多此姓,二省靳姓約占全國漢族靳姓人口62%。

靳姓起源:

1、靳,春秋時楚地小國,后為楚大夫采邑,楚大夫靳尚之后,子孫以邑為氏。湖南有靳江,源自湘鄉縣大鳧塘,經寧鄉縣,至黑石渡注入湘江,過楚大夫靳尚墓前,因名。

2、河西靳氏。源出匈奴屠各族。

3、清滿洲人姓。世居楊樹溝。今滿族姓。

4、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靳姓名人:

靳尚,春秋時楚上官大夫。

郡望:西河,汾陽。

[ 靳 ]的同部首字 - [ 革 ]

其他姓氏

欄目導航

熱門姓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在线性爱视频| 奇米777在线视频|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精品| 亚洲日本欧美日韩精品| 在线观看免费为成年视频| 男女做爽爽视频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电影在线观看| 四虎免费久久影院| 暖暖免费观看日本版| 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 国产**一级毛片视频直播| 最近中文字幕mv免费高清电影 |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欧美www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色图|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麻豆 | 最近日本字幕免费高清| 91福利免费视频| 什么网站可以看毛片|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美国大片免费收看| 一级黄色片免费| 免费看欧美一级特黄a大片一 | 国产成人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俄罗斯乱妇| 久久久久999| 久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最新免费二区三区| 色吊丝永久性观看网站大全|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H动漫|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日本中文字幕乱理伦片| 花蝴蝶直播苹果版| ww在线观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影视| 韩国激情3小时三级在线观看| eva樱花动漫网| 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