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á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98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477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196 |
內容來源于:m.shishangyizu.com
滑姓主要源自:姬姓。
滑姓起源一
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英賢傳》載,“同公族后有滑氏?!睋锻ㄖ尽な献迓浴ひ試鵀槭稀份d,西周時有一個滑國,是周朝分封的同姓小國,國君與周朝王室是同族,最初建都于滑(今河南省睢縣西北),后又遷都于費(今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西南),故又稱為費滑。再后來滑國被晉國所滅。亡國后,滑國的子孫便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有了滑姓。
滑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莊公次子姬滑,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滑邑,是春秋時期鄭國的地名,就是今河南省延津縣一帶,出自鄭莊公姬寤生次子姬滑的封地,因而稱滑邑。
在史籍《春秋·莊公三年》中記載:“鄭公次子滑?!?/p>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鄭太叔姬段圖謀偷襲其兄鄭莊公,鄭莊公派軍突擊破之,姬段出奔共國(今河南輝縣)。當時,與鄭國有矛盾的衛桓公姬完為了策應姬段之子公子滑,曾派軍攻鄭國,一度攻占了鄭國邊境城鎮廩延(今河南延津),然后交給公子滑居住。
廩延,公子滑曾在湯秧的教育下到過廩延擔任過五年的地方行政官,城內鄭國老百姓都很尊敬他。廩延緊鄰衛、宋兩界,是鄭國的邊疆要塞,也是京城太叔未經鄭莊公特批的非法領地。
在衛桓公的保護下,公子滑開始以鄭國的臣子身份再次管治起廩延小城。半個月后,這個邊遠城鎮的人文風貌有了很大的改觀。公子滑不僅是宗親身份又能惟賢是舉,這使廩延城百姓對這位年輕的長官很有好感。他沒有為父復仇,也多次建議衛桓公撤兵,因為他覺得沒必要給人造成緊張局勢而以為自己謀圖不軌。
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五十年(公元前721年),鄭莊公親率大軍攻衛國,以報復衛國曾攻取廩延。其時,姬滑的兵馬竟敢公然作出對衛國反目的舉動,表明自己忠于鄭莊公。
在姬滑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滑氏,世代相傳至今。
滑姓起源三
源于彝族,出自秦、漢時期諾蘇彝人世居地,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彝族滑氏,出自秦、漢時期古諾蘇彝人的居地名稱。
古諾蘇彝人,是今彝族的先民之一,屬于洱源彝族支系,被稱為“火的民族”、“酒的民族”、“馬背上的民族”、“太陽的兒女”等,“諾蘇”是自稱。
從語言學的角度去解釋“諾蘇”,它的意義就是是“諾部落的彝人”,而不是“黑人、黑彝”的意思。全世界的諾蘇彝人約有一百七十多萬人。早在西漢時期,諾蘇彝人先民的一部分便已經“耕田有邑聚”,以農耕為主,也有一部分過著“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的游牧生活。
九千多年前,諾蘇彝先民就創造了象征文明、象征智慧、象征進步的文字,史稱“爨文”、“韙書”、“夷字”、“倮文”或“諾蘇布碼”。諾蘇彝人的語言屬彝語北部方言區。按彝族諾蘇民間普遍的傳說,諾蘇人的直系祖先,為距今約有兩千年的曲涅、古侯兩個原始部落,居住在“茲茲蒲武(今云南昭通)”,到了東晉康帝時期開始遷往四川的大涼山和云南的小涼山一帶的姬滑沱(今四川眉山小滑沱),后按民族稱謂稱作諾蘇地區,再逐漸分播到祖國各地。
古諾蘇彝人的來源,根據民間普遍傳說,直系祖先是曲涅、古侯兩個原始部落。諾蘇人在給死者超度亡靈時,要請“畢摩”念頌《送魂經》(《指路經》),將死者靈魂送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而指路經的指路路線必須從死者所遷徙經過的路線倒走回去,大理地區彝族諾蘇人的指路經的指路路線大概是這樣的:大理(包括在大理州內遷徙過的小地名)→香格里拉→四川鹽源→什穆額哈(彝語“天堂”)。如洱源煉鐵鄉牛桂丹村“江拉”家族的指路經的指路是這樣的:牛桂丹村→云龍→劍川→怒江蘭坪→迪慶香格里拉→鹽源→茲茲蒲武→勒哦勒都→什穆額哈。
在彝族的英雄史詩《戈阿樓》中就記載:戈阿樓是諾蘇彝人的首領,住在一個名叫姬滑沱地方。那里的人民過著:“有吃大家吃,有穿大家穿,有住大家住,有玩大家玩”的快樂生活。后來戈阿樓帶領人民開荒種地,挖到了一塊寶石,族人們都歡天喜地。后來消息傳到皇帝那里,為了得到那顆寶石,并霸占更多的土地,擴大統治權力,就派大將福略率兵攻打姬滑沱的諾蘇人。諾蘇彝人不畏強暴,堅決反抗,連續三次打敗了皇帝派來的軍隊,保護了自己的家園和寶貝。
此后,諾蘇彝人中有以“姬滑沱”為姓氏者,以紀念戈阿樓領導族人反抗暴君所獲得的勝利,后在唐、宋時期開始的逐漸取漢姓,其中有以地名漢化為姓氏者,分稱滑氏、沱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滑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显闯黾?,是周天子的公族的后代?;铣鲎?000年前的滑國,是以國為姓的姓氏。根據《莫賢傳》上記載,滑氏是周公的后代。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滑氏是滑國的后裔?!度f姓統譜》則指出,周天子的公族的后代中有滑氏,漢代有滑興。據考證,古代周朝時有滑國,所在地在今河南省睢縣西北、滑縣一帶。到了春秋時代,滑國被秦、晉等大國所滅,后世子孫遷往都費,即現在的河南省偃師縣西南的緱氏城一帶,滑國的后世子孫即“以國為氏”,稱為滑氏。望族居于下邳郡,就是現在的江蘇邳縣下邳故城。(余略)
京兆:即長安,今陜西西安,華縣一帶。
安陸:古縣名,戰國時屬楚,漢時置安陸縣(今湖北安陸)。
下邳郡:東漢時改臨淮郡為下邳國,南朝宋改下邳郡(今江蘇西北)。
躋鵲堂:躋是并駕齊驅之意,“躋鵲”,意思是醫術與扁鵲一樣好。明朝時,滑壽寫的文章很有風致,尤其樂府寫得好。后來學醫,他參考名醫張仲景、劉守真、李明三家,融合貫通,治病時手到病除,對針灸尤其在行,醫學著作很多。
一、滑huá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獲鹿、固安、涉縣,山東之魚臺、東平,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武昌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周同姓(國)。舊云‘河南緱氏縣’,是緱氏今廢為鎮,隸偃師。其國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2、《姓氏考略》注引《姓氏英賢傳》云:“周公族后有滑氏?!本鲎约眨鼍┱住碴?、下邳。
二、滑
滑姓分布:安徽淮南、山西平陸、臺灣、河南內黃、林縣、鞏縣、延津、河北樂亭、石家莊、巨鹿、上海、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滑姓起源:
1、黃帝庶子箴姓之裔封于滑(故城在今河南睢縣西北之滑亭),春秋時為秦所滅,子孫因以為氏。
2、滑,周同姓國,亦稱費滑(故城在今河南偃師南20里之緱氏城)先為秦滅,后屬晉,又屬周,后滅于晉,子孫亦以滑為氏。
滑姓名人:
滑羅,春秋時鄭大夫。
郡望:京兆、安陸、下邳。
滑姓古代名人
滑渙唐朝,唐憲宗朝的權臣,他內結宦官,干預國事,后來遭李吉甫誅殺,抄出家財數千萬,一下了使默默無聞的滑氏,自此為世人所知。
滑壽元朝,元朝末年的醫學家,他不僅精通《素問》、《難經》,而且融通張仲景、劉守真、李明之三家學說,所以給人治病有“奇驗”,他還著有《讀傷寒論抄》等醫書多種。“所至人爭延,以得診視決生死為無憾”。他更以“無問貧富皆往治,報不報弗較也”的崇高醫德,受到時人的贊譽。
滑姓近代名人
滑田友雕塑家。江蘇淮陰人。1936年畢業于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1947年畢業于巴黎曉米爾美術學院。同年回國。1948年后在北平藝術??茖W校任教。建國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國美協第二、三屆理事?!冻了肌?943年獲法國巴黎春季沙龍金質獎,《葡萄》和《出浴》獲銀質獎。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雕塑創作者。
滑俊科研試飛英雄。陜西長安人。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扶眉戰役、蘭州戰役。1951年畢業于空軍航空學校。歷任空軍飛行員、副中隊長、大隊長,試飛團副團長。參加新型航空技術裝備科研試飛的二十年中,在幾種殲擊機上試飛了實用升限、最大M數和新型火炮、導彈試射等項目,共試飛三百三十五架次。遇有飛機受損、空中停車、剎車失靈等險情時,都能沉著處置,化險為夷。為發展我國航空事業獲得大量的科研數據。先后立功四次。被譽為“科研試飛的排頭兵”。1980年被中央軍委授予科研試飛英雄稱號。是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京兆:即長安,今陜西西安,華縣一帶。
安陸:古縣名,戰國時屬楚,漢時置安陸縣(今湖北安陸)。
下邳郡:東漢時改臨淮郡為下邳國,南朝宋改下邳郡(今江蘇西北)。
躋鵲堂:躋是并駕齊驅之意,“躋鵲”,意思是醫術與扁鵲一樣好。明朝時,滑壽寫的文章很有風致,尤其樂府寫得好。后來學醫,他參考名醫張仲景、劉守真、李明三家,融合貫通,治病時手到病除,對針灸尤其在行,醫學著作很多。
一、滑huá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獲鹿、固安、涉縣,山東之魚臺、東平,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武昌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周同姓(國)。舊云‘河南緱氏縣’,是緱氏今廢為鎮,隸偃師。其國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p>
2、《姓氏考略》注引《姓氏英賢傳》云:“周公族后有滑氏。”均出自姬姓,望出京兆、安陸、下邳。
二、滑
滑姓分布:安徽淮南、山西平陸、臺灣、河南內黃、林縣、鞏縣、延津、河北樂亭、石家莊、巨鹿、上海、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滑姓起源:
1、黃帝庶子箴姓之裔封于滑(故城在今河南睢縣西北之滑亭),春秋時為秦所滅,子孫因以為氏。
2、滑,周同姓國,亦稱費滑(故城在今河南偃師南20里之緱氏城)先為秦滅,后屬晉,又屬周,后滅于晉,子孫亦以滑為氏。
滑姓名人:
滑羅,春秋時鄭大夫。
郡望:京兆、安陸、下邳。
一、滑huá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獲鹿、固安、涉縣,山東之魚臺、東平,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武昌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周同姓(國)。舊云‘河南緱氏縣’,是緱氏今廢為鎮,隸偃師。其國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2、《姓氏考略》注引《姓氏英賢傳》云:“周公族后有滑氏?!本鲎约眨鼍┱?、安陸、下邳。
二、滑
滑姓分布:安徽淮南、山西平陸、臺灣、河南內黃、林縣、鞏縣、延津、河北樂亭、石家莊、巨鹿、上海、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滑姓起源:
1、黃帝庶子箴姓之裔封于滑(故城在今河南睢縣西北之滑亭),春秋時為秦所滅,子孫因以為氏。
2、滑,周同姓國,亦稱費滑(故城在今河南偃師南20里之緱氏城)先為秦滅,后屬晉,又屬周,后滅于晉,子孫亦以滑為氏。
滑姓名人:
滑羅,春秋時鄭大夫。
郡望:京兆、安陸、下邳。
京兆:即長安,今陜西西安,華縣一帶。
安陸:古縣名,戰國時屬楚,漢時置安陸縣(今湖北安陸)。
下邳郡:東漢時改臨淮郡為下邳國,南朝宋改下邳郡(今江蘇西北)。
躋鵲堂:躋是并駕齊驅之意,“躋鵲”,意思是醫術與扁鵲一樣好。明朝時,滑壽寫的文章很有風致,尤其樂府寫得好。后來學醫,他參考名醫張仲景、劉守真、李明三家,融合貫通,治病時手到病除,對針灸尤其在行,醫學著作很多。
一、滑huá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獲鹿、固安、涉縣,山東之魚臺、東平,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武昌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周同姓(國)。舊云‘河南緱氏縣’,是緱氏今廢為鎮,隸偃師。其國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p>
2、《姓氏考略》注引《姓氏英賢傳》云:“周公族后有滑氏?!本鲎约?,望出京兆、安陸、下邳。
二、滑
滑姓分布:安徽淮南、山西平陸、臺灣、河南內黃、林縣、鞏縣、延津、河北樂亭、石家莊、巨鹿、上海、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滑姓起源:
1、黃帝庶子箴姓之裔封于滑(故城在今河南睢縣西北之滑亭),春秋時為秦所滅,子孫因以為氏。
2、滑,周同姓國,亦稱費滑(故城在今河南偃師南20里之緱氏城)先為秦滅,后屬晉,又屬周,后滅于晉,子孫亦以滑為氏。
滑姓名人:
滑羅,春秋時鄭大夫。
郡望:京兆、安陸、下邳。
[ 滑 ]字的同音字 - [ hua ]
[ 滑 ]的同部首字 - [ 氵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