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ù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540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424 |
1995年 | 503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內容來源于:m.shishangyizu.com
戶姓主要源自:姒姓。
源于姒姓,出自大禹的后代,屬于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左傳》、《漢書》等記載,大禹死后,他的兒子夏啟強行繼承了王位,建立夏朝,自稱夏后啟。夏啟的做法破壞了傳統的禪讓制度,引起了一些諸侯國的極大不滿。其中有一個諸侯國叫有扈氏國,也是大禹的后人,是夏啟的庶兄,受封于有扈(今陜西扈縣),建立有扈國。有扈氏首領覺得自己有責任維護傳統的禪讓制度,于是就起兵討伐夏啟。夏啟立即召集天下諸侯興師鎮壓。由于大禹剛逝世不久,諸侯們對大禹的豐功偉績記憶猶新,因此大多愿意出兵助夏啟,所以夏啟就占了很大的優勢。雙方軍隊在甘(今陜西戶縣)相遇。交戰前,夏啟對部下發布了一篇誓師辭,這就是著名的《甘誓》,記載在典籍《尚書》中,其中列舉了有扈氏國的種種罪狀,并公布了作戰計劃及賞罰規定。
戰斗開始后,盡管有扈氏族人英勇奮戰,但畢竟寡不敵眾,結果戰敗。夏啟趁勢滅掉了有扈氏國。有扈氏族人后來以原國名為姓氏,稱有扈氏,后簡化為單姓扈氏、有氏。
有氏因已失國,遂改稱冇氏。“冇”就是“沒有”的意思,以念失國之痛。扈氏后來又分為扈氏、戶氏、鄠(Hù)氏三氏。其實扈、戶、鄠三字音同字異,實為一姓。戶氏就是由“扈”字去“邑”而為戶氏;而鄠氏則是因秦始皇改“扈”為“鄠”,因稱鄠氏。扈氏、戶氏、鄠氏、冇氏,四氏同宗同源,世代相傳至今。
另有一說,是夏啟建立了夏王朝以后,將自己的后代分封在扈地(今陜西戶縣),建立了扈國。而扈國公族的后代,有的以國名為姓氏,稱扈氏,是扈氏的另一支來源。
著名的東漢學者王符在《潛夫論·志氏姓》中記述:“祝融之孫,分為八姓:己、禿、彭、姜、妘、曹、斯、羋。己姓之嗣飂叔安,其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龍多歸焉。乃學擾龍,以事帝舜。賜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朡川。朡夷、彭姓豕韋,皆能馴龍者也。豢龍逢以忠諫,桀殺之。凡因祝融之子孫,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溫、董……” 總之,年代久遠,實不可考,宜傳宜信,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附_夏啟《甘誓》:夏啟稱王。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于甘。將戰,作《甘誓》。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 康失邦,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乃盤游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從,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絕祀!” 其五曰:“嗚呼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郁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
戶姓起源二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扈地干氏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中的記載,南北朝時期,后魏代北鮮卑族有扈地干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其過程中,改鮮卑族姓氏為漢姓,扈地干氏部落在此期間改為漢姓扈氏、干氏兩種姓氏,逐漸融合到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戶姓起源三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 滿族扈倫納喇氏,通古斯語為Hulunnara,漢義“盔頂”,以扈倫河名為部名,因以稱氏,后蒙古酋長星根達爾漢滅扈倫納喇部,兼并其民眾,遷徙葉赫河岸為葉赫部,以部為氏,改稱葉赫氏,滿語為Yeh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后與哈達部、烏喇部、輝發部各自在扈倫地區建立割據政權,史稱“扈倫四部”,后皆為后金天命汗(清太祖)佟·努爾哈赤所統一。清朝中葉以后,扈倫納喇氏的主要分支葉赫氏、扈倫氏、納喇氏等,多冠漢姓為扈氏、葉氏、那氏、納氏等。
⑵. 滿族瑚錫哈哩氏,亦稱祜什哈禮氏、瑚克沙哈里氏,滿語為Husihari Hala,以地為氏,世居瑚錫哈理(今黑龍江寧安東北部)、依蘭費爾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三姓(今黑龍江依蘭)等地。后有赫哲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滿族、赫哲族氏、錫伯族瑚錫哈哩氏多冠漢姓為扈氏、華氏、關氏、胡氏等。
⑶. 滿族科奇哩氏,亦稱柯齊禮氏、郭齊里氏,滿語為Keciri Hala,世居瓦爾喀阿庫里(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境內阿庫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漢姓為扈氏。
⑷. 滿族托和啰氏,亦稱托科羅氏、托活絡氏、脫闊羅氏、托忒克氏,滿語為Tohoro Hala,漢義“套馬”或“把袋子馱在馬背上”,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喀穆(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南)、奧里迷(今黑龍江同江)、畢瞻(今黑龍江畢瞻河流域)、松花江與黑龍江沿岸。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漢姓為扈氏、陶氏、托氏、妥氏等。
戶姓起源四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扈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扈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有待進一步考證之后,再予以補充刊載。
改蒲氏
關于蒲氏的得姓經過,《十六國春秋》的《前秦錄》上有一段記載,說明得最為清楚:“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長五丈,時感異之,謂之蒲家,因以為氏焉。”另外,《晉書苻洪傳》也指出:“其先家居池中生蒲,皆長三丈,因號蒲家,遂以為氏,后為苻氏”。
當時,不管蒲氏先人家池中的蒲,究竟是五丈高還是三丈高,這種情形的確令人驚異,則是完全一樣的。蒲姓的人得姓于此,也真可以說是饒有趣味了。
蒲氏血緣所出的有扈氏,根據考證,是上古圣君夏禹的苗裔,三代以后,世代都是西羌的酋長。正由于他們世居西羌,又出現于南北朝所謂胡人紛紛入侵中原的時候,所以常常被人誤會他們也是外來的胡人,造成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實際上,蒲姓的人都是名正言順的炎黃子孫。
蒲氏為黃帝的子孫,而不是后來外來的種族,可以在《路史》一書上找到有力的證據,該書指出:“系出姒姓,有扈氏后,世為西羌酋長。”
上古的另一位圣君虞舜的后裔之中,據說也有以蒲為氏的。《萬姓統譜》一書指出:“夏封舜于蒲州,因氏,望出河東”之說。
古時以蒲為名的地方,大致有兩處,一處在現在河北省長垣縣,是春秋時代衛國之地;另一處在今山西省(左耳旁顯)縣的西北,俗名斬祛垣,則是當時晉國的一個邑。以蒲為姓的虞舜后裔,究竟跟這兩個地方有沒有直接的關聯,就沒有確實的資料可資考證了。
《聊齋志異》,多年以來膾炙人口,深入民心,是一部不朽文學名著,而大家都知道,該書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蒲松齡。蒲松齡是前清康熙年間的山東淄川人,一生肆力古文,悲憤感嘆,自成一家,而且著述甚富,是歷史上有名的杰出文學家之一。他的成就,當然更是后世每一位蒲姓人士的共同光榮。
改干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中的記載,南北朝時期,后魏代北鮮卑族有扈地干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其過程中,改鮮卑族姓氏為漢姓,扈地干氏部落在此期間改為漢姓扈氏、干氏兩種姓氏,逐漸融合到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一、戶hù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樂亭、尚義、黃驊,山東之平邑、東平,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峽江,湖南之芷江,四川之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白族、滿族有此姓。《續通志·氏族略》收載,歸“上聲”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昆吾氏后有戶氏。本巴姓。’望出京兆。”昆吾,夏同盟部落,其地在今河南濮陽西南。(按:《中國姓氏大全》稱:“己姓,在今河南許昌市東。“己姓”為是;“巴姓”,誤。)(2)《姓氏詞典》據《希姓錄》云:“系東戶氏的后代。”
二、戶
戶姓分布:浙江蕭山、義烏、臺灣彰化、臺中、廣西都安、河南洛寧、鞏縣、商城、延津、汝南、江蘇漣水、江都、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戶姓起源:源自己姓。夏時昆吾(故城在今河南許昌,后遷濮陽縣)之后有扈氏,后去邑為戶氏,見《路史》。亦見《姓苑》(15、21)。
戶姓名人:
戶尊,漢時人。戶校,明時順天舉人。
郡望:京兆。
其他:《姓氏考略》:戶氏本巴姓。誤。
一、戶hù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樂亭、尚義、黃驊,山東之平邑、東平,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峽江,湖南之芷江,四川之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白族、滿族有此姓。《續通志·氏族略》收載,歸“上聲”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昆吾氏后有戶氏。本巴姓。’望出京兆。”昆吾,夏同盟部落,其地在今河南濮陽西南。(按:《中國姓氏大全》稱:“己姓,在今河南許昌市東。“己姓”為是;“巴姓”,誤。)(2)《姓氏詞典》據《希姓錄》云:“系東戶氏的后代。”
二、戶
戶姓分布:浙江蕭山、義烏、臺灣彰化、臺中、廣西都安、河南洛寧、鞏縣、商城、延津、汝南、江蘇漣水、江都、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戶姓起源:源自己姓。夏時昆吾(故城在今河南許昌,后遷濮陽縣)之后有扈氏,后去邑為戶氏,見《路史》。亦見《姓苑》(15、21)。
戶姓名人:
戶尊,漢時人。戶校,明時順天舉人。
郡望:京兆。
其他:《姓氏考略》:戶氏本巴姓。誤。
[ 戶 ]字的同音字 - [ hu ]
[ 戶 ]的同部首字 - [ 戶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