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家姓

[ gōng ]

讀音:gōng

拼音:gong

簡繁:龔

五筆:DXAW

五行:木

部外:暫無

五筆:DXAW

筆畫:11畫

吉兇:吉

倉頡:IPTC

結(jié)構(gòu):上下

鄭碼:GMEO

四角:43801

區(qū)位:2508

統(tǒng)一碼:9F9A

異體字:龔

英漢互譯:give,present,reverential

筆順:橫、撇、豎彎鉤、撇、點、橫、豎、豎、橫、撇、點

筆順演示

王由三橫一豎構(gòu)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xué)。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892018年892014年93
2013年902007年892006年100
1995年911987年991982年80
明朝71元朝92宋朝84
北宋192

內(nèi)容來源于:m.shishangyizu.com

起源

龔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

1.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黃帝之臣共工氏,本是炎帝神農(nóng)氏后裔,阪泉之戰(zhàn)后共工氏歸附黃帝,為水官。據(jù)《元和姓纂》所載,黃帝之臣共工氏(炎帝的后代)在黃帝時為水官,因治水有功,被奉為社神。其后有一支開始以單字“共”為整個家族的姓氏。其后裔又再加龍字改成“龔”氏,遂演變成龔姓。據(jù)調(diào)查,目前姜姓龔氏為中華龔氏主支,其后裔人數(shù)最多,分支最廣。

2.出自姬姓一支,為商代共國之后裔。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共國(今河南省共城,一說今甘肅省涇川縣北)共,亦作恭,為商代諸侯國。因侵犯周而受文王姬昌的討伐,被周文王姬昌所滅。共國滅亡后,其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共氏。后演變?yōu)辇徯铡?/p>

3.出自姬姓一支,為周代共伯和之后。西周后期,有一個王室貴族叫姬和,被封于共(今河南省輝縣),為伯爵,稱為共伯和。當(dāng)時,周厲王在“國人暴動”中被趕出國都,然后諸侯便推舉他代行天子的權(quán)利,史稱“共和行政”,這也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jì)年的開始。共國在春秋時被滅后,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稱共氏。后演變?yōu)辇徯眨菫楹幽淆徯铡?/p>

4.出自姬姓一支,為晉獻公的后裔,以謚號為氏。據(jù)《尚友錄》所載,春秋時,晉獻公(晉國為姬姓諸侯國)的兒子奚齊即位以后,給其兄申生(在被人誣陷后,以自殺表示對父王忠心的前太子)加謚號為“恭君”。因古代“恭”即“共”,申生的后代以謚號為姓氏,也稱共氏。后演變?yōu)辇徯眨菫樯轿鼾徯铡?/p>

5.仍出自姬姓一支,為春秋時鄭武公的兒子共叔段的后代。據(jù)《元和姓纂》、《史記·鄭世家》等資料所載,春秋時,鄭武公的大兒子鄭莊公繼承了帝位,后來鄭武公的小兒子叔段企圖奪取政權(quán),被鄭莊公打敗后,逃到共,當(dāng)時在鄭國境外,稱為共叔段,其后代,或以“段”為氏,或以“共叔”為氏,也有以“共”為氏的,稱共氏。后演變?yōu)辇徯眨菫楹幽淆徯铡?/p>

6.出自為避皇帝名諱演變而來。五代十國時,后晉皇帝叫石敬瑭,因為避名諱,“敬”氏改為同義的“恭”氏,后也演變?yōu)辇徯眨菫楹幽淆徯铡?/p>

7.出自姬姓一支,為翁氏所分。據(jù)《六桂堂業(yè)刊》所載,周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于翁山,后以邑為氏,稱“翁”氏。出自唐代后期 、閩國時期福建莆田人翁何 五代孫翁乾度之后所分。屬于長者賜姓為氏。翁姓避亂改姓是洪姓的又一大來源。至宋初福建莆田人 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中第五子分姓龔,其子孫也姓龔,此支為其一。洪氏后來為了避仇,便改了自己的姓氏,在洪字上去掉三點水,上面加了一個龍字,就成了龔氏。均是為福建龔姓。翁姓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jù)《元和姓纂》和《六桂堂叢刊》等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于翁山(今浙江 定海縣東),其后以邑名“翁”為姓。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陽興福里(今莆田市北高竹莊),為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閩國 年間(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六子皆中進士,史稱“六桂聯(lián)芳”。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后改姓 洪;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樸,字伯惇,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jiān)察御史;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有“六桂聯(lián)芳”之譽。

8.出自他氏改姓或小數(shù)民族漢姓而來:①貴州黎平三龍鄉(xiāng)兜房族吳姓有改龔姓者。②土族龔塔氏漢姓龔。③京、瑤、彝、白等族均有龔姓。

9.龔古通共。先秦楚有共王,秦有共公,其他各國均有共公,共伯等。

歷史上龔姓的分布與遷徙

宋朝時期,龔姓大約有15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排在第八十四位。龔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占全國龔姓總?cè)丝诘?9.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江蘇、江西、湖南、福建、河北,這六省龔姓大約占全國龔姓總?cè)丝诘?1%。其次分布于廣東、山東、浙江、河南等省。全國形成了以東部皖蘇、北面河北、南方贛湘閩為中心的三大塊龔姓聚集區(qū)。

明朝時期,龔姓大約有3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32%,排在第七十一位。明朝時期,江蘇為龔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龔姓總?cè)丝诘?5.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蘇、江西、浙江、福建,這四省龔姓大約占龔姓總?cè)丝诘?6%,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湖南,這三省的龔姓又集中了17%。宋、元、明期間,龔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蘇、贛、浙、閩一片龔姓人口聚集地。

當(dāng)代龔姓的分布與圖譜

當(dāng)代漢族龔姓的人口200萬,為全國第一百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龔姓人口由30萬增到200余萬,近7倍,龔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龔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tài)勢。龔姓在全國的分布到2014年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蘇、湖北、四川四省,大約占全國龔姓總?cè)丝诘?3%,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西、貴州、重慶、上海,這五省市的龔姓又集中了26%。湖南為龔姓第一大省,占龔姓總?cè)丝诘?3%。全國形成了長江流域地區(qū)高比率龔姓分布帶。在近600年間,龔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qū)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和四川的回遷成為龔姓遷移的主流。龔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湘渝、川1黔大部、云南東北、鄂贛浙蘇大部、上海、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廣西北部、黑吉東部,龔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话氵_到0.3%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0.5%以上,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16%,該地區(qū)居住了大約52%的龔姓人群。在浙江東部、閩粵桂大部、臺灣、云南大部、四JI『北部、青海東部、甘肅大部、寧夏、陜豫南部、內(nèi)蒙古中西部、湖北北部、安徽北部、山東東南、江蘇西北角、黑龍江中部、吉林東部,龔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12%一o.3%之間,其覆蓋面積占了全國總面積的27%,該地區(qū)居住了大約39%的龔姓人群。

武陵郡:西漢時,治所在義陵(今湖南省溆浦南),東漢移治臨沅(今湖南省常德市)。

六 桂:指“六姓聯(lián)芳”之譽稱,隋代治所在閩縣(今福建省福州市),唐代移治晉江(今福建省泉州市)。

中隱堂:宋朝時候龔宗元任句容縣令。他在破案、挖掘藏犯、追捕逃犯上,像神仙一樣。有一次,為政酷苛的楊弘(隋文帝的弟弟)奉旨到各地視察。但當(dāng)他到句容邊境時,卻對人說:“這里已被龔先生治理得很好啦。我再去,不是徒找麻煩打擾他嗎?”于是沒入境就到別處去了。龔宗元官至都員外郎。退休后建了一座“中隱堂”。朝野上下都贊他是“耆德”(年高有德)。

楚仙堂:明朝初年由江西瓦屑壩遷徙至今安慶府,分布于安慶懷寧望江太湖等縣。祖墳一世祖位于今安慶城郊石門湖 港龔家嘴。

此外,龔姓主要堂號還有:。“六桂堂”、“中隱堂”、“耕讀堂”、“渤海堂”等。

一、(龔)gōng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內(nèi)蒙古之烏海,山東之龍口、平邑,廣西之田林,云南之隴川、瀘水、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滿、蒙、彝、瑤、京、土、哈尼、土家、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元和姓纂》云:“共工后有共、龔二氏。”

2、或與“恭”通,鄭樵云:“恭國籀書作龔。”是龔或亦恭(共)國之后,或系出姬姓。

3、又云:“晉大夫龔堅之后。”

4、又云:“漢巴郡蠻酋有龔氏。”《漢書·項羽傳》:“義帝柱國共敖”,顏師古云:“共讀曰龔。后漢巴郡蠻酋羅、樸、智、鄂、度、夕、龔,凡七姓。是巴蠻亦有龔氏。”

5、《中文大字典》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云:“其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漢有龔遂。”

6、土族之龔氏,由“龔塔-孔”氏所改。龔姓人居住在村子的盡頭或一平臺的邊沿,土族話稱之為“龔塔-孔”(意為住在邊沿上的人們),音譯漢為“龔塔”,或取其首音諧龔以為姓。

二、(龔)jiōng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江西之宜豐有此姓。漢族姓氏。(按:“龔”,普通話音gōng,亦為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龔(jiōng)姓,可能因方音異讀而得,當(dāng)與gōng姓同源。見龔(gōng)條。

三、(龔)

龔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17%。為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四川、湖北、江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7省龔姓約占全國漢族龔姓人口67%。

龔姓起源:

1、夏商以前有恭國(故城在今四川巴縣),以國為氏。籀書作龔,后有龔氏。

2、共工氏之后有共,龔二氏,見《元和姓纂》。一說,其先為共氏,后避難加龍為龔氏。又說,黃帝之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龍繼其職,其后以祖先之官職及名之一字合成為龔氏。

3、東漢時巴郡板楯蠻(土家族之先民)七姓有龔氏。今土家族姓。

4、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今滿族姓。

5、土族龔塔氏,漢姓為龔。

6、侗族姓。貴州黎平三龍鄉(xiāng)兜房族原姓吳,后破姓分何、龔、湯、張4姓。

7、京、瑤、彝、白、傣、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龔姓名人:

龔遂,漢時南平陽人,以明經(jīng)為官,至昌邑郎中令。龔自珍,清時仁和人,道光進士,經(jīng)通公羊春秋,史長西北輿地。

郡望:武陵。

歷史名人

龔姓古代名人

龔遂西漢,任渤海太守。

龔勝西漢,西漢末年任渤海太守。

龔舍西漢,以名節(jié)著稱,與龔勝共稱“西漢二龔”。

龔啟軒今重慶萬州人,在學(xué)業(yè)上堪稱一流,當(dāng)?shù)刂膶W(xué)者,是龔姓當(dāng)?shù)卮碇弧?/p>

龔灝東漢,字伯言,東漢徐州鄄城人,少機警通達,有權(quán)數(shù),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故世人未之奇也。然猶常自詡開漢之張子房,興齊之管仲,時人莫之許,惟廬陵袁淮,會稽橋玄異焉。

龔寬西漢,洛陽(今屬河南省)人,西漢畫家,善畫人物,尤工牛馬飛鳥。

龔德漢朝,梁國(今河南商丘縣南)人,是一位善于雅琴的音樂家,由漢宣帝時的丞相魏相推薦,召見待詔。

龔祿三國,安漢(今四川南充)人,先主定益州,為郡從事牙門將,建興中為越蕉太守,隨諸葛亮南征,為蠻夷所害。

龔勉明朝,嘉興知府,有名的嘉興南湖煙雨樓就由他主持重修。龔勉最后官至浙江布政使,是明代的封疆大吏。

龔玄之晉朝,武陵漢壽(今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qū))人,晉代一位著名的好學(xué)高士,安于陋巷,舉秀才辟公府皆不就,孝武徵為散騎常侍,郡縣備禮敦副,固辭疾篤,不就。

龔原北宋,處州遂昌(今屬浙江省)人,北宋嘉佑進士。曾助王安石變法,頗為盡力。著有《周易新講義》。

龔鼎臣北宋,鄆州須城(今山東省東平)人,北宋景佑進士。知渠州,倡文教,興郡學(xué),曾上書建議裁汰冗員,節(jié)儉開度。著有《東原錄》等。

龔宗元宋朝,昆山(今屬江蘇)人,祖籍福建邵武,宋天圣五年進士,授仁和縣主簿。官至員外郎,德高望重,受人敬慕,與程道、程之奇并稱“三老”。

龔夫北宋,江蘇人,北宋末期的名臣,舉進士,簽書河陽判官,紹圣初擢監(jiān)察御史,通判相州,知洛州。其弟龔大壯,亦與他齊名,從夫官河陽,曾布欲見之不可得;夫為御史。

龔頤正南宋,處州遂昌(今屬浙江省)人,官任秘書丞、實錄院檢討官,預(yù)修孝宗、光宗實錄。著《芥隱筆記》、《續(xù)釋常談》等。

龔明之南宋,蘇州昆山(今屬江蘇)人,以孝行聞名于鄉(xiāng),入朝受宣教郎。著有《中吳紀(jì)聞》。

龔茂良宋朝,(福建莆田)人宋嘉熙年(1236—1240)參政知事,

龔謙明末清初,江蘇省高郵人,明末清初時的名臣,舉進士,授御史,巡鹽兩浙,執(zhí)法除奸。及清軍湖藩,甚得大體,都御史牒行各省,令清軍以謙為式,名重一時。

龔鼎孳明朝,安徽省合肥人,明末崇禎時的進士,卻于滿清的朝廷上官至禮部尚書,雖然為人放曠,頗為時所譏,然而,他洽聞博學(xué),詩古文并工,與吳偉業(yè)、錢謙益并稱“江左三大家”。

龔開宋末元初,淮陰(今屬江蘇)人,宋末元初著名畫家。擅繪人物,尤精鐘馗像,工畫馬兼山水,亦能詩文。

龔平宋末元初,淮陰(今屬江蘇)人,宋末元初畫家。擅畫人物,喜作墨鬼,尤以鐘馗像最著名,有“掃蕩兇邪”之意。

龔弘明朝,江蘇人,明成化進士,正德中累官湖廣布政使,中貴縱仆從殃民,弘盡收擊之。黃河溢,弘由應(yīng)天府尹擢右副都御史,總督河道。武宗南巡,稱為干事老臣,再遷工部尚書,并領(lǐng)河事,河道之設(shè)專官自弘始。

龔炯明代,福建晉江人。他刻志為學(xué),工詩文,洪武中膺薦,以親老歸。

龔萬祿貴州人,則以戰(zhàn)功及死節(jié)顯名,他有膽志,臂力過人,曾從劉鋌征楊應(yīng)龍有功,遷守備,成建武,奢崇明反,眾推為游擊將軍,主兵事,先后殺賊無數(shù),嗣以兵少敗,城陷死之。

龔有成明朝,是歸有光的弟子,就學(xué)時不攜臥具,講誦達旦,明嘉靖中舉于鄉(xiāng),上春官,選詔安令,有政績,累過蜀府長史。

龔譽明朝,江蘇太倉人,于洪武中以歲薦授岳州學(xué)正,累遷兵科給事中。其子龔詡,隱居教授,門人和謚安節(jié)先生,有野古集。

龔翔麟清朝,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康熙年間著名詩人,工詩詞,為“浙西六家”之一。著有《田居詩稿》、《紅藕山莊詞》。

龔午亭清朝,江蘇省東臺人,清代評話演員。以演說《清風(fēng)閘》著名。

龔賢清朝,江蘇省昆山人,清代著名畫家。工山水,兼工詩文、書法。其畫蒼潤濃郁,行草奔放雄奇,為“金陵八家”之一。

龔壯晉朝,四川巴西人。晉代文論家,潔己自守,與鄉(xiāng)人譙秀齊名。

龔琴徵清朝,武進(今屬江蘇省)人,清代著名女畫家,以工畫蛺蝶著稱。

龔祈南北朝,字孟道,南朝宋漢壽縣人,風(fēng)度翩翩,英俊瀟灑,中書郎范述見了,說:“此荊楚之仙人也。”

龔郯南宋,字曇伯,南宋寧德人,拜朱熹為師,很注重身體力行。晚年與楊復(fù)辯論理與氣先后之學(xué),尤其有造詣。自號南峰居士。

龔振麟清朝(1796—1820年),江蘇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清嘉慶年間生;卒于1861年。晚清艦船、火炮研制家。

龔源宋朝,宋徽宗時的工部侍郎。

龔之伊明代,史學(xué)家。

龔士燕清代,有歷科博士。

龔得樹清末,有捻軍將領(lǐng)。

郡望

武陵郡:西漢時,治所在義陵(今湖南省溆浦南),東漢移治臨沅(今湖南省常德市)。

六 桂:指“六姓聯(lián)芳”之譽稱,隋代治所在閩縣(今福建省福州市),唐代移治晉江(今福建省泉州市)。

中隱堂:宋朝時候龔宗元任句容縣令。他在破案、挖掘藏犯、追捕逃犯上,像神仙一樣。有一次,為政酷苛的楊弘(隋文帝的弟弟)奉旨到各地視察。但當(dāng)他到句容邊境時,卻對人說:“這里已被龔先生治理得很好啦。我再去,不是徒找麻煩打擾他嗎?”于是沒入境就到別處去了。龔宗元官至都員外郎。退休后建了一座“中隱堂”。朝野上下都贊他是“耆德”(年高有德)。

楚仙堂:明朝初年由江西瓦屑壩遷徙至今安慶府,分布于安慶懷寧望江太湖等縣。祖墳一世祖位于今安慶城郊石門湖 港龔家嘴。

此外,龔姓主要堂號還有:。“六桂堂”、“中隱堂”、“耕讀堂”、“渤海堂”等。

一、(龔)gōng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內(nèi)蒙古之烏海,山東之龍口、平邑,廣西之田林,云南之隴川、瀘水、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滿、蒙、彝、瑤、京、土、哈尼、土家、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元和姓纂》云:“共工后有共、龔二氏。”

2、或與“恭”通,鄭樵云:“恭國籀書作龔。”是龔或亦恭(共)國之后,或系出姬姓。

3、又云:“晉大夫龔堅之后。”

4、又云:“漢巴郡蠻酋有龔氏。”《漢書·項羽傳》:“義帝柱國共敖”,顏師古云:“共讀曰龔。后漢巴郡蠻酋羅、樸、智、鄂、度、夕、龔,凡七姓。是巴蠻亦有龔氏。”

5、《中文大字典》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云:“其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漢有龔遂。”

6、土族之龔氏,由“龔塔-孔”氏所改。龔姓人居住在村子的盡頭或一平臺的邊沿,土族話稱之為“龔塔-孔”(意為住在邊沿上的人們),音譯漢為“龔塔”,或取其首音諧龔以為姓。

二、(龔)jiōng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江西之宜豐有此姓。漢族姓氏。(按:“龔”,普通話音gōng,亦為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龔(jiōng)姓,可能因方音異讀而得,當(dāng)與gōng姓同源。見龔(gōng)條。

三、(龔)

龔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17%。為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四川、湖北、江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7省龔姓約占全國漢族龔姓人口67%。

龔姓起源:

1、夏商以前有恭國(故城在今四川巴縣),以國為氏。籀書作龔,后有龔氏。

2、共工氏之后有共,龔二氏,見《元和姓纂》。一說,其先為共氏,后避難加龍為龔氏。又說,黃帝之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龍繼其職,其后以祖先之官職及名之一字合成為龔氏。

3、東漢時巴郡板楯蠻(土家族之先民)七姓有龔氏。今土家族姓。

4、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今滿族姓。

5、土族龔塔氏,漢姓為龔。

6、侗族姓。貴州黎平三龍鄉(xiāng)兜房族原姓吳,后破姓分何、龔、湯、張4姓。

7、京、瑤、彝、白、傣、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龔姓名人:

龔遂,漢時南平陽人,以明經(jīng)為官,至昌邑郎中令。龔自珍,清時仁和人,道光進士,經(jīng)通公羊春秋,史長西北輿地。

郡望:武陵。

姓氏源流

一、(龔)gōng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內(nèi)蒙古之烏海,山東之龍口、平邑,廣西之田林,云南之隴川、瀘水、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滿、蒙、彝、瑤、京、土、哈尼、土家、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元和姓纂》云:“共工后有共、龔二氏。”

2、或與“恭”通,鄭樵云:“恭國籀書作龔。”是龔或亦恭(共)國之后,或系出姬姓。

3、又云:“晉大夫龔堅之后。”

4、又云:“漢巴郡蠻酋有龔氏。”《漢書·項羽傳》:“義帝柱國共敖”,顏師古云:“共讀曰龔。后漢巴郡蠻酋羅、樸、智、鄂、度、夕、龔,凡七姓。是巴蠻亦有龔氏。”

5、《中文大字典》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云:“其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漢有龔遂。”

6、土族之龔氏,由“龔塔-孔”氏所改。龔姓人居住在村子的盡頭或一平臺的邊沿,土族話稱之為“龔塔-孔”(意為住在邊沿上的人們),音譯漢為“龔塔”,或取其首音諧龔以為姓。

二、(龔)jiōng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江西之宜豐有此姓。漢族姓氏。(按:“龔”,普通話音gōng,亦為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龔(jiōng)姓,可能因方音異讀而得,當(dāng)與gōng姓同源。見龔(gōng)條。

三、(龔)

龔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17%。為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四川、湖北、江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7省龔姓約占全國漢族龔姓人口67%。

龔姓起源:

1、夏商以前有恭國(故城在今四川巴縣),以國為氏。籀書作龔,后有龔氏。

2、共工氏之后有共,龔二氏,見《元和姓纂》。一說,其先為共氏,后避難加龍為龔氏。又說,黃帝之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龍繼其職,其后以祖先之官職及名之一字合成為龔氏。

3、東漢時巴郡板楯蠻(土家族之先民)七姓有龔氏。今土家族姓。

4、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今滿族姓。

5、土族龔塔氏,漢姓為龔。

6、侗族姓。貴州黎平三龍鄉(xiāng)兜房族原姓吳,后破姓分何、龔、湯、張4姓。

7、京、瑤、彝、白、傣、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龔姓名人:

龔遂,漢時南平陽人,以明經(jīng)為官,至昌邑郎中令。龔自珍,清時仁和人,道光進士,經(jīng)通公羊春秋,史長西北輿地。

郡望:武陵。

堂號

武陵郡:西漢時,治所在義陵(今湖南省溆浦南),東漢移治臨沅(今湖南省常德市)。

六 桂:指“六姓聯(lián)芳”之譽稱,隋代治所在閩縣(今福建省福州市),唐代移治晉江(今福建省泉州市)。

中隱堂:宋朝時候龔宗元任句容縣令。他在破案、挖掘藏犯、追捕逃犯上,像神仙一樣。有一次,為政酷苛的楊弘(隋文帝的弟弟)奉旨到各地視察。但當(dāng)他到句容邊境時,卻對人說:“這里已被龔先生治理得很好啦。我再去,不是徒找麻煩打擾他嗎?”于是沒入境就到別處去了。龔宗元官至都員外郎。退休后建了一座“中隱堂”。朝野上下都贊他是“耆德”(年高有德)。

楚仙堂:明朝初年由江西瓦屑壩遷徙至今安慶府,分布于安慶懷寧望江太湖等縣。祖墳一世祖位于今安慶城郊石門湖 港龔家嘴。

此外,龔姓主要堂號還有:。“六桂堂”、“中隱堂”、“耕讀堂”、“渤海堂”等。

一、(龔)gōng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內(nèi)蒙古之烏海,山東之龍口、平邑,廣西之田林,云南之隴川、瀘水、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滿、蒙、彝、瑤、京、土、哈尼、土家、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元和姓纂》云:“共工后有共、龔二氏。”

2、或與“恭”通,鄭樵云:“恭國籀書作龔。”是龔或亦恭(共)國之后,或系出姬姓。

3、又云:“晉大夫龔堅之后。”

4、又云:“漢巴郡蠻酋有龔氏。”《漢書·項羽傳》:“義帝柱國共敖”,顏師古云:“共讀曰龔。后漢巴郡蠻酋羅、樸、智、鄂、度、夕、龔,凡七姓。是巴蠻亦有龔氏。”

5、《中文大字典》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云:“其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漢有龔遂。”

6、土族之龔氏,由“龔塔-孔”氏所改。龔姓人居住在村子的盡頭或一平臺的邊沿,土族話稱之為“龔塔-孔”(意為住在邊沿上的人們),音譯漢為“龔塔”,或取其首音諧龔以為姓。

二、(龔)jiōng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江西之宜豐有此姓。漢族姓氏。(按:“龔”,普通話音gōng,亦為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龔(jiōng)姓,可能因方音異讀而得,當(dāng)與gōng姓同源。見龔(gōng)條。

三、(龔)

龔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17%。為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四川、湖北、江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7省龔姓約占全國漢族龔姓人口67%。

龔姓起源:

1、夏商以前有恭國(故城在今四川巴縣),以國為氏。籀書作龔,后有龔氏。

2、共工氏之后有共,龔二氏,見《元和姓纂》。一說,其先為共氏,后避難加龍為龔氏。又說,黃帝之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龍繼其職,其后以祖先之官職及名之一字合成為龔氏。

3、東漢時巴郡板楯蠻(土家族之先民)七姓有龔氏。今土家族姓。

4、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今滿族姓。

5、土族龔塔氏,漢姓為龔。

6、侗族姓。貴州黎平三龍鄉(xiāng)兜房族原姓吳,后破姓分何、龔、湯、張4姓。

7、京、瑤、彝、白、傣、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龔姓名人:

龔遂,漢時南平陽人,以明經(jīng)為官,至昌邑郎中令。龔自珍,清時仁和人,道光進士,經(jīng)通公羊春秋,史長西北輿地。

郡望:武陵。

[ 龔 ]字的同音字 - [ gong ]

[ 龔 ]的同部首字 - [ 龍 ]

其他姓氏

欄目導(dǎo)航

熱門姓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英国性经典xxxx|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国产乱子伦在线观看| 丝瓜app免费下载网址进入ios|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 | 焰灵姬下面夹得好紧| 国产精品视频1区|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青草草在线视频永久免费| 亚洲成a人片在线看|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果冻传媒国产仙踪林欢迎你| 国产乱偷国产偷高清| 一级特级黄色片| 欧美日韩国产欧美|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字幕天堂网| 欧美黑人换爱交换乱理伦片| 国产日韩欧美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区|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国产精品99久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 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蜜桃| 国产精品一级片| 中文字幕www| 欧美欧美欧美欧美| 国产做床爱无遮挡免费视频| poverty中国老妇人| 最近韩国电影免费高清播放在线观看 | 日本大乳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先锋影音av资源网| 欧美日韩你懂的| 巴西大白屁股bbbbxxxx| 亚洲性生活网站| 老熟女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盗摄|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特大巨黑吊av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