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家姓

[ fú ]

讀音:fú

拼音:fu

簡繁:扶

五筆:RFWY

五行:水

部外:暫無

五筆:RFWY

筆畫:7畫

吉兇:吉

倉頡:QQO

結構:左右

鄭碼:DBOD

四角:55080

區位:2386

統一碼:6276

異體字:?,榑,?,?,?,?

英漢互譯:support,help,protect,hold on

筆順:橫、豎鉤、提、橫、橫、撇、捺

筆順演示

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470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488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299

內容來源于:m.shishangyizu.com

起源

扶姓主要源自:姒姓、乞扶姓。

源於自上古中國,“姒姓”族群的一個人,氏名叫夏后禹,在舜即位的第33年間接受舜的禪讓而創建了夏朝。大禹的手下有個叫作扶登氏的大臣,扶登氏的后代以扶為姓氏,是扶姓的最早起源。在古代,扶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南。

源自於複姓乞扶氏所改。

源自於漢代人巫嘉的后代,以賜名為氏。西漢初年有一個巫人叫做嘉的,相傳嘉的母親在湯溪邊上遇到一條龍,回家以后就有了身孕。后來生下了嘉。嘉擅長于占卜,而且他所求必靈。因其扶掖漢室有功,深受漢高祖劉邦的寵辛,授以他廷尉的官職,于是賜給他名字叫扶嘉。他的后人于是以賜名“扶”為姓。

扶姓是傳自上古至君夏禹的大臣扶登氏。得姓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扶姓還有一支起源。傳說西漢初年劉邦打天下的時候,有個叫嘉的人能施巫術,他幫助劉邦立了很多功。后來劉邦做了皇帝,封嘉做延尉的官,并賜給他扶姓,取輔佐有功的意思以表彰他。嘉的后代,就都以扶為姓氏,世代相傳,成為今天扶姓的又一支來源。而據《姓氏急就篇》記載,漢朝時,漢高祖給漢廷尉扶嘉賜姓扶氏。其發祥之地在今河南省境內的河南郡,即今河南洛陽縣東北30里處,全國各地扶氏家族都是由河南播遷而出。又有望族于京兆郡,即今陜西長安東一帶地方。

今河南省的信陽市光山縣、新縣、開封市、周口市太康縣,湖南省的湘潭市、郴州市、桂東縣,福建省的莆田市,重慶市的萬州區,廣東省的樂昌市九峰鎮,貴州省的遵義市、金沙地區,廣東省的鶴山市、佛山市,江西省的崇義縣,湖北省的石首市、九江市德安縣,山東省的青島市,江蘇省的南京市等地,均有扶氏族人分布。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翼漢堂,漢代廷尉扶嘉的母親在湯溪的邊上遇見龍而生了他。漢高祖還是漢王的時候遇到了嘉,嘉勸漢王定三秦。高祖看到嘉的思想出發點是為了輔佐漢室,于是就賜他姓扶。

一、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獲鹿,山西之太原,河南之義馬,湖北之利川,江西之南康、崇仁,福建之上杭、浦城,廣西之灌陽,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土家族、布依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禹臣有扶登氏”,“后簡為姓扶”(見《中國姓氏大全》),此當為扶氏之始。

2、《中文大字典》注引《姓氏急就篇》云:“扶氏,漢廷尉扶嘉,高祖以嘉志在扶翼漢室,賜姓扶氏。”蜀之扶氏,即其后也。嘉本姓巫氏,曾勸劉邦定三秦,受賞賜。認為他能“感召神祗,志在扶翊”,遂賜姓“扶”。

3、鄭樵注引《魏書·官氏志》云:“乞扶氏(按:或作‘乞伏’)改為扶氏。望出京兆、河南。”

二、

扶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扶姓起源:

1、相傳禹臣有扶登氏,見《路史》。扶氏或為扶登氏所改。

2、蜀之扶氏,源出漢時廷尉扶嘉之后。漢高祖以嘉志在扶翼漢室,賜姓扶氏。

3、漢時烏桓人姓,見《漢書·鮮卑傳》。

4、北魏時改乞扶氏為扶氏,見《魏書·官氏志》。

扶姓名人:

扶安,春秋時越大夫。

郡望:京兆,河南。

歷史名人

扶姓古代名人

扶猛北周,字宗略。上甲黃土人。在梁朝做官的時候是南洛北司二州刺史。魏時做了羅州刺史。跟隨著賀若敦南討信州,到了白帝城,為百姓著想,不采取強攻的方式,而是撫慰百姓。于是人民都高興的歸附了。使地方的人民生活不受到損失,而且安定治理。因為他的功勞被授為開府儀同三司,封為臨江縣公。

扶嘉漢代,廷尉,其母于萬縣之湯溪水側,感龍生嘉,預占吉兇,多奇中。高祖為漢王時召見,以占卜勸定三秦,賜姓扶氏,謂嘉志在扶詡。拜廷尉,食邑朐【月忍】(Rùn,音閏)。扶嘉原不姓扶,漢祖劉邦為嘉獎他扶翼漢室的功勞,因賜姓扶姓,為扶姓起源的一支。

扶卿漢代,學者。傳孔子傳《論語》。

扶少明漢代,學者。著有《道德經譜》三卷。

扶克儉明朝時期,字共之,光山人,文士。萬歷年間進士,是朝廷的御史,所管轄的地區有遼東、山東等地。因為揭發他人而被害入獄過,后來復職,為民造福,政績很好。謚號為忠毅。

扶姓近代名人

扶廷修(1912-1966),又名扶少淮,河南省光山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河南光山縣獨立師第四團連長,紅25軍第73師223團營部副官,河南游擊支隊司令部參謀,紅25軍軍部電臺管理科科長,紅軍總供給部總務處處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外交部管理科科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交通局交通科科長,新四軍第6縱隊司令部副官處處長,第4師22團參謀長,第4師司令部副官處處長,第4師12旅33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4師12旅36團團長,豫皖蘇軍區參謀處副處長兼管理科科長,軍區軍政處處長,第二野戰軍18軍后勤部副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進藏部隊后方司令部參謀長,西藏軍區后勤部副部長,軍區副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66年9月12日因積勞成疾不幸在成都逝世。終年僅54歲。

郡望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翼漢堂,漢代廷尉扶嘉的母親在湯溪的邊上遇見龍而生了他。漢高祖還是漢王的時候遇到了嘉,嘉勸漢王定三秦。高祖看到嘉的思想出發點是為了輔佐漢室,于是就賜他姓扶。

一、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獲鹿,山西之太原,河南之義馬,湖北之利川,江西之南康、崇仁,福建之上杭、浦城,廣西之灌陽,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土家族、布依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禹臣有扶登氏”,“后簡為姓扶”(見《中國姓氏大全》),此當為扶氏之始。

2、《中文大字典》注引《姓氏急就篇》云:“扶氏,漢廷尉扶嘉,高祖以嘉志在扶翼漢室,賜姓扶氏。”蜀之扶氏,即其后也。嘉本姓巫氏,曾勸劉邦定三秦,受賞賜。認為他能“感召神祗,志在扶翊”,遂賜姓“扶”。

3、鄭樵注引《魏書·官氏志》云:“乞扶氏(按:或作‘乞伏’)改為扶氏。望出京兆、河南。”

二、

扶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扶姓起源:

1、相傳禹臣有扶登氏,見《路史》。扶氏或為扶登氏所改。

2、蜀之扶氏,源出漢時廷尉扶嘉之后。漢高祖以嘉志在扶翼漢室,賜姓扶氏。

3、漢時烏桓人姓,見《漢書·鮮卑傳》。

4、北魏時改乞扶氏為扶氏,見《魏書·官氏志》。

扶姓名人:

扶安,春秋時越大夫。

郡望:京兆,河南。

姓氏源流

一、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獲鹿,山西之太原,河南之義馬,湖北之利川,江西之南康、崇仁,福建之上杭、浦城,廣西之灌陽,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土家族、布依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禹臣有扶登氏”,“后簡為姓扶”(見《中國姓氏大全》),此當為扶氏之始。

2、《中文大字典》注引《姓氏急就篇》云:“扶氏,漢廷尉扶嘉,高祖以嘉志在扶翼漢室,賜姓扶氏。”蜀之扶氏,即其后也。嘉本姓巫氏,曾勸劉邦定三秦,受賞賜。認為他能“感召神祗,志在扶翊”,遂賜姓“扶”。

3、鄭樵注引《魏書·官氏志》云:“乞扶氏(按:或作‘乞伏’)改為扶氏。望出京兆、河南。”

二、

扶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扶姓起源:

1、相傳禹臣有扶登氏,見《路史》。扶氏或為扶登氏所改。

2、蜀之扶氏,源出漢時廷尉扶嘉之后。漢高祖以嘉志在扶翼漢室,賜姓扶氏。

3、漢時烏桓人姓,見《漢書·鮮卑傳》。

4、北魏時改乞扶氏為扶氏,見《魏書·官氏志》。

扶姓名人:

扶安,春秋時越大夫。

郡望:京兆,河南。

堂號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翼漢堂,漢代廷尉扶嘉的母親在湯溪的邊上遇見龍而生了他。漢高祖還是漢王的時候遇到了嘉,嘉勸漢王定三秦。高祖看到嘉的思想出發點是為了輔佐漢室,于是就賜他姓扶。

一、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獲鹿,山西之太原,河南之義馬,湖北之利川,江西之南康、崇仁,福建之上杭、浦城,廣西之灌陽,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土家族、布依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禹臣有扶登氏”,“后簡為姓扶”(見《中國姓氏大全》),此當為扶氏之始。

2、《中文大字典》注引《姓氏急就篇》云:“扶氏,漢廷尉扶嘉,高祖以嘉志在扶翼漢室,賜姓扶氏。”蜀之扶氏,即其后也。嘉本姓巫氏,曾勸劉邦定三秦,受賞賜。認為他能“感召神祗,志在扶翊”,遂賜姓“扶”。

3、鄭樵注引《魏書·官氏志》云:“乞扶氏(按:或作‘乞伏’)改為扶氏。望出京兆、河南。”

二、

扶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扶姓起源:

1、相傳禹臣有扶登氏,見《路史》。扶氏或為扶登氏所改。

2、蜀之扶氏,源出漢時廷尉扶嘉之后。漢高祖以嘉志在扶翼漢室,賜姓扶氏。

3、漢時烏桓人姓,見《漢書·鮮卑傳》。

4、北魏時改乞扶氏為扶氏,見《魏書·官氏志》。

扶姓名人:

扶安,春秋時越大夫。

郡望:京兆,河南。

其他姓氏

欄目導航

熱門姓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男人18女人19| bbbbwwbbbb搡bbbb| 蜜臀AV无码精品人妻色欲| 旧里番yy4480在线高清影院|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小说| 亚洲欧美另类第一页| 91噜噜噜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乱人伦| 国产精品久久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香蕉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男女xx动态图| 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 最近中文字幕电影大全免费版 | a级韩国乱理论片在线观看|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太大了轻点丝袜阿受不了| 亚洲视频天天射| 91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交性a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AA毛片|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野花日本免费观看高清电影8|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国产60部真实乱| sao浪美人的激爱之路| 欧美狂摸吃奶呻吟|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高潮流水|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2021 | 一卡二卡三卡四卡在线|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天天97|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产韩国一二三四区|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网站|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影院| 杨晨晨被老师掀裙子露内内|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 青青青手机视频在线观看|